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师话语分析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传统分析方法仅关注单一模态的文本内容,在全面还原话语情境、处理师生共时性话语、辨识非言语特征所传递的复杂意图等方面解释力不足。作为语用学核心领域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具有行为本质,近年来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此为理论基础,突破了传统文本语料库的局限,将韵律、动作、意图、情境等多种语力表达手段纳入语料库中。结合多模态语料库中的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可以发现该方法更能真实复现师生交互情景,多元展现语力表达形式,以及显化教师话语策略特征;未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揭示名师教学策略特征方面,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涉及到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问题,即语用问题.作为跨文化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言语行为语用研究在语用等效翻译上的应用,提出跨语交际的翻译需要遵循的是语用等效原则,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等效传达言外之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两大交际体系。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特征是具有社会性或文化性。而语用学关于语境和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出语言交际中的话语含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一定遵守语言的用法规则。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活动中,更要根据交际时的具体文化语境,充分理解话语的语力,得体地使用非语言交际行为。  相似文献   

4.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话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明示导向标记,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话语分析、语用学的研究上,话语标记是一个新领域。以北京口语为语料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分别采用连贯理论、关联理论及言语行为理论对话语中“是不是”及其变体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将其功能分为概念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三大类。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话语标记,科学地使用话语标记促使话语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话语标记语是指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或时空关系的词或短语。话语标记语对言语行为的调节功能表现在:对言语行为施事语力进行强化或弱化,以达到说话人意定的成事效果。本文简要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试图通过对商务谈判中的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讨论其在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振 《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15-116
言语行为理论与合作原则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二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话语的意义问题,但关注点都是话语的意义问题,都认为话语的意义存在于使用当中,都以实际使用中的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本文就是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话语合作的问题,得出了话语的合作有层次性,在语谓、语旨和语效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合作与否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合作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新兴学科.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语用学理论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外语。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语用言语行为理论(SAT)、关联理论(RT)对现代汉语话轮转换的话语标记语及其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获得话轮、保持话轮、放弃话轮等三种具体话轮,尤其对话语标记语的动态性、语境依存性等重要现象进行了整体性阐述和剖析。系统研究发现,某些话语标记语起着强化或弱化语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言语行为潜势。  相似文献   

9.
该文基于语用言语行为理论(SAT)、关联理论(RT)对现代汉语话轮转换的话语标记语及其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获得话轮、保持话轮、放弃话轮等三种具体话轮,尤其对话语标记语的动态性、语境依存性等重要现象进行了整体性阐述和剖析。系统研究发现,某些话语标记语起着强化或弱化语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言语行为潜势。  相似文献   

10.
马冬 《教育探索》2005,(9):76-78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又研究听话人时发活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语言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语言的过程.语用学认为.话语不仅表达了说话人一定的意见、而且完成了一种行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而是一定的言而有信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又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把话语汇同说话人的意图联系起来,从一个方面指出了话语之所以含有不同语用意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第一理论.它认为,人们说话时,同时在进行三种行为:说话行为、行事行为以及取效行为.其中,行事行为能体现说话者的意图,是最关键的行为.名词式人物换称是发话方在众多指称方式中进行选择、动态使用人物指称的过程,是一种由单个名词所体现的言语行为.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名词式人物换称进行研讨,并利用标记性、距离性等概念对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名词式人物换称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及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探讨了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所蕴含的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13.
在二语言语行为的研究中,有无必要习得、能否习得、如何习得二语的言语行为是研究重点。通过梳理二语语言水平与二语言语行为的关系、二语学习者是否能达到操母语者言语行为水平、言语行为能否教学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提高二语言语行为能力应与提高二语言语能力一起进行;显性的言语行为教学是有效的,也是言语行为习得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语力逻辑系统既包括本体层面,与真及成真条件有关,也包括认知层面,与以言行事的语力和行为有关.语力逻辑系统可以通过往标准的逻辑系统中添加施事性算子而得到.通过提供一个联系着以言行事的行为的理性承诺的解释,并且通过形成以施事性行为为前提和结论的自然演绎的推理系统,这类算子标示了以言行事的语力.本文利用一个简单的处理了断言、否定、假设的语力逻辑系统,证明经过恰当的考虑,对以言行事的语力和理性承诺的研究属于语义学,而不属于语用学.这一论证依赖于这样的事实,即表达式的赋值函项可被同时用于处理语力逻辑系统的本体和认知层面,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些函项都为建立恰当性和完全性的结果提供了基础.句法学研究的是表达式的结构,而语义学关心的则是语言使用者的意义,无论这些意义是不是习规上的意义.剩下的第三项研究,即所谓语用学,考察的是语言行为的意义是如何被说话者传达给听者的.  相似文献   

15.
剧本《太阳下的一粒葡萄干》中的宏观言语行为主要体现为美国梦的实现、种族冲突、金钱和尊严的关系三个方面。微观言语行为中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以及间接言语行为都含有丰富的语力,能有效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并将剧情推向高潮。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戏剧文本分析,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的角度浅析剧本,旨在为剧本研究提供新视角,并在戏剧分析中验证言语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具有施行功能。文学虚构话语也具有以言行事的功能,即建构文学艺术世界。文学虚构话语对现实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文学以言行事产生的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读者和作者分别通过具有意向性的阅读和写作言语行为塑造了自身。作者在建构文学艺术世界中所展示的理想文化人格,在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意向状态中形成的集体意向性,对两种主体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探析文学虚构性话语如何塑造人,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的现实功用。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和做事是统一的,它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有助于改变教学中重语法轻听说,重知识轻运用的倾向。本文从"学生主体"的发话行为,"教师主导"的行事行为,和"师生互动"的取效行为三方面论述了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话语推理经历了从语用学到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进程。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及其合作原则首开了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话语推理的先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原则探讨了作为主体的人对话语推理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Thornburg和Panther提出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则从语用学和认知的角度对转喻在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功能做了较好的阐释,为话语推理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从语用角度对高校课堂教师话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比较少见。以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及前人的教师言语分类为基础,高校课堂教师话语可以区分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语,与课堂组织有关的话语及与师生互动有关的话语三个类别,其中又包含17种具体的教师话语运用类型,这些类型的绝大部分都分别以Searle的不同言语行为作为语用功能基础。对高校文科专业课堂教师话语语料库(由抽取的20部国家精品课程录像而转录)的定性分析表明,该高校课堂教师话语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刘雨霖 《海外英语》2012,(6):238-239
It analyzes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Cat in the R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y.Firstly,it presents the frame 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According to Austin,there are two types of sentences: performatives and constatives.Yule further presents the action performed by producing an utterance will consist of three related acts: 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and perlocutionary act.Then it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speech act of the husband,the hotel keeper,and the wife.Through the analysis,the daughter image of the wife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husband the reveal and accentuate the father image of the hotel keeper who is considerate to his daughter and gives his daughter selfless love.Furthermore,it unfolds a broader horizon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