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商用车驾驶室声腔声学模态试验与计算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声学模态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与声学模态的求解方法;以某商用车驾驶室内声腔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声腔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多参考最小二乘复频域模态参数识别(Poly Max)方法的原理;论述了驾驶室内声腔声学模态试验的方法和步骤.结果显示,与试验模态频率相比,计算模态频率的误差率在6%以内,试验与计算的模态振型基本一致.这表明文中驾驶室声腔有限元简化模型的建模方法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汽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车身声固耦合模型。基于声学模态分析理论,进而求解声腔模态。通过实车怠速噪声和车身悬置激励力测试车内响应点的声压值,进一步验证声固耦合模型。通过峰值频率下的板块单元贡献量和模态应变能优化分析,汽车车内低频噪声降低,有利于提升汽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3.
建立某型工程车辆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模型、空腔声学有限元模型。对驾驶室结构和室内空腔声场进行模态分析,得到结构振动特性和声学特性。计算分析驾驶室声-结构耦合模型在特定频率激励下的噪声分布情况,同时考虑吸声材料对驾驶员耳旁声压级值的影响,总结出在新车型开发阶段进行车内噪声预测和控制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车身结构模态分析是车身NVH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识别车身系统模态对避免车身结构与声腔共振、降低车内噪声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某轿车车身为例,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车身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计算,从而获得车身结构的模态频率和变形部位.  相似文献   

5.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汽车扰流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预应力模态分析.采用子空间法提取预应力模态分析结果,获得各种不同车速下的汽车扰流板各阶固有频率和主振型,与不考虑预应力的模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预应力提高了扰流板的各阶固有频率.随着车速的提高,各阶模态频率也不断增大,但低阶模态频率的变化比高阶模态频率变化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机床产业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树脂混凝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精度机床的床身应用方面.树脂混凝土床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用于确定设计中结构部件的固有振动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Block Lanczos方法进行树脂混凝土床身模型有限元模态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种利用等效模型与遗传算法的动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现有动态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计算效率不高或者可能获得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模型和遗传算法的动态有限元模型修正新方法.首先,在设计参数的取值范围内,根据预设的多项式模型的阶次以及自变量的个数,利用试验设计方法获得拟合响应面模型所需要的最优样本点;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样本数据,并利用回归分析获得响应面模型,从而以响应面模型逼近结构特征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在遗传算法的适应度评估环节,利用响应面模型替代有限元模型计算对应于一组设计参数的结构特征,并计算遗传个体的适应度,最终通过进化获得最优解,即为修正后的设计参数.以汽车车架模型为例,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模态试验,并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模型修正.修正后,模态频率误差的均方值小于2%.用修改后结构的动态特性的测试结果,对修正后有限元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检验,模态频率预测误差的均方值小于2%.  相似文献   

8.
根据汽车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了转向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转向系统的前三阶模态频率和振型。分析系统的模态频率,可以避免其与其他部件的共振。分析系统的振型,了解其动态性能,可以为其结构的优化设计做准备。  相似文献   

9.
IGES图形格式虽然应用广泛,但是由于该标准内在的缺陷,在不同软件之间传递复杂几何模型时,ANSYS中无法自动生成体,无法对复杂零件进行模态分析.本文采用将ANSYS8.0有限元分析软件直接集成在Pro/E2.0野火版中,分别对简单薄板零件、直齿圆柱齿轮进行模态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零件进行模态分析是完全可行的,这为进一步进行有限元分析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以某加工中心主轴部件-主轴箱体为例,应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主轴箱体的模态特性参数,得到主轴箱体振动的前5阶固有频率和相应振型,采用比利时LMS设备对该模型进行测试验证.结果显示,理论模态参数与试验模态参数的相对误差小于7%,各阶振型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取某四驱汽车防滑差速器壳体的固有振动特性和验证所建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以某四驱汽车防滑差速器壳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Abaqus软件对其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得到了防滑差速器前6阶固有特性参数及其振型;然后运用锤击实验对防滑差速器进行模态分析实验,测取其振动情况;最后将两种方法获取的差速器壳体前6阶振型及振动频率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两种方法获取的各阶振型基本一致,固有频率误差在5%以内。这种以模态仿真分析为前提,模态实验为补充,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比的分析方法有效地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为防滑差速器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A novel sound quality simulation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acoustic performance of a four-cylinder diesel engin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ing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technology,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s, and boundary element codes were used to acquire the hexahedron-element model, experimental modal frequencies, vibration velocities, and structurally radiated noise of the block,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ed modal frequencies and vibration velocities agre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validated the finite-element block. The acoustic response showed that considerable acoustic power levels existed in 1500–1900 Hz and 2300–2800 Hz as the main frequency ranges to optimize the block acoustics. Then, the optimal block i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vel approach, which reduces the overall value, high-frequency amplitudes, and peak values of acoustic power; thus, the loudness, sharpness, and roughness decline to make the sound quieter, lower-pitched, and smoother,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optimal block was cast and bench-tes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ound quality of the optimal-block engine is substantially improved as numerically expected,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在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模态分析在车身声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实例分析了模态分析在车身声振设计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这为汽车振动和噪声的特性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有限元法对摩托车车架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某型摩托车车架强度,为分析该摩托车车架断裂原因提供依据,并为车架的设计优化提供有益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针对Delta并联机器人工作精度分析问题,提出基于Pro/E的数字化建模,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况对其进行ANSYS刚度与模态分析,通过刚度分析与模态分析得出静态位移与共振时形变量,并对Delta并联机器人工作精度进行评价,对实际设计与分析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声发射技术及其在变压器局部放电应用中的检测原理进行了阐述,随后分别从声发射传感器和声发射信号处理上对声发射检测仪的发展作了总结,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声发射信号的两种分析方法(参数分析方法和波形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发展情况.其中在波形分析方法中说明了频谱分析、模态声发射分析、小波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的最新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最后探讨了声发射技术及其在局部放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