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二我先生     
李二我先生李建永上午刚为我三岁半的女儿李雨书草成一篇《雨书先生》的小文,接着又写这篇《李二我先生》的大文。李二我先生尝自称“李二我先生”。作家张承志在《致先生书》中说:“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称‘总理’则不言而喻意在周恩来之用...  相似文献   

2.
尊敬的老师:适值2002年元旦,敬祝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全体老师新年快乐。2001年2月,我报名参加了军报新闻函授学习。我边学习边实践,先后采写新闻稿件50余篇,有10篇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空军报》6篇(3月15日二版《王大妈摘桃符》,9月27日二版《情牵弃婴》,11月1日一版《孟站长买书送书》,12月18日二版《精心维修》,12月20日二版《95596部队飞行一大队践行规范,坚定飞行事业心》,12月25日《某飞院二团心理教育和疏导有声有色》);7月份,我协助西安电视台拍摄了为纪念建军74周年…  相似文献   

3.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5)
《小哥白尼》:小朋友喜欢你文/军文“我要爸爸给我订《小哥白尼》。”这是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要求。“我爱看《小哥白尼》,她上面有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好多知识。”这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读后的感觉。显然,该刊的吸引力起码覆盖了七八岁到十三四岁的年龄层次。笔者...  相似文献   

5.
反馈     
我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新闻周刊》自创刊那天起,我就成为贵刊的忠实读。同时,中国新闻网站和中国新闻图片也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我非常喜欢贵刊独特的新闻视角及新闻洞察力,前一段时间我看到贵刊登出来的《高  相似文献   

6.
1988年4月,我刚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洛阳市公交公司二车队任干事。在最基层工作,能接触到大量生动的事例,为写稿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可我往报社发过30余篇稿件,却都石沉大海。冷静一想,问题在自己平时只顾采写,而很少看报,尤其是不太注意研究报刊的报道动向。从此,我纠正了自己的偏差,注意阅读报刊,看别人是如何抓新闻的。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一篇写人物的稿子,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单位有《民兵号》车组、《文明号》车组、《雷锋号》车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也可以用二三事的形式反映吗?于是,我就来到《文明号》车组,帮她们…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编辑部约稿,让我谈谈如何关注基层抓难点问题的体会。说实话,我真有些发怵。原因有二:一是军报有一批善写基层报道的前辈同行,读他们采写的基层报道,问题准、兵味浓,感觉很过瘾;二  相似文献   

8.
雪汀 《新闻爱好者》2002,(11):26-27
一今年5月14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消息《跨国巨头虎视中国电脑市场》。消息读来津津有味,写作手法可圈可点,表现形式文采斐然,不仅在文汇报社引起强烈反响,而且在上海新闻圈里激起涟漪。《新闻爱好者》主编对我说,你和文汇报过从甚密,不该写篇文章推荐推荐这篇新闻吗?我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已近20个年头了,自嘲是“一仆二主”,对文汇报上出现引起好评的新闻当然为之高兴。我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张懿是个年轻记者,使人陡生“后生可畏”之感;我还为之高兴的是,作为其所在报社要闻部主任的陈启伟同志不仅慧眼…  相似文献   

9.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初识吴鸿业,是在一位画家的作品研讨会上。当时,他是以主办单位《中国文化报》的代表和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出现的。只见他身着便装却透出一股军人的气质,尤其是他独到、中肯的发言,给我的印象,他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也许是我身着戎装的缘故,相互间很快就亲近起来。他告诉我,他曾经也是军人。他1968年入伍。之前,曾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就读。大学二、三年级时曾连续在《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上发表通讯,如5俯首甘为孺子牛》和《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等。当时,新闻系的学生能在省报发表长篇通讯,实属凤毛额角,他由此成了“高…  相似文献   

11.
我这个人,天资一般,“运气”却不错。10年前,我这个不知军报大门朝哪儿开的部队基层新闻工作者,被《新闻与成才》编辑部点名要来帮助工作。从此,我的军旅生涯中,在《新闻与成才》工作的两年多时间,成为最值得我回味和珍惜的日子。那时候,杂志上有一个《报坛人物》专栏,刊登的都是对中国报坛知名人士的专访。这些专访文章,一靠来稿,二靠编辑部约稿和亲自采写。能亲自采访这些名人、专家,聆听他们的思想观点,探寻他们的成功之路,是我蓄志已久的愿望,我跃跃欲试。记得是1988年深秋的一天,袁良主编对我说,小盛,你不是写过几个…  相似文献   

12.
我当业余通讯员已足足有25个年头了。25年来,我写的稿子由浅入深,从县城走向全国,不但每年稿件被采用平均达到250篇左右,而且稿费收入还突破万元大关,成为远近闻名的“写稿专业户”。每当谈及这些,我都深深体会到,这是自己实行“滚动发展”的结果。其实,要说滚动发展,无非是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在这方面,我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舍得花钱订阅相关的报刊杂志。我每年都坚持订阅《中国化工报》、《中国机电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等十几份报刊杂志,投资1300元左右。二是购买相关工具书,不断充实家庭…  相似文献   

13.
万丽 《河北广播》2006,(6):23-23
导播是《阳光热线》节目的第一道关口,负责直播节目中电话的接听、审核、筛选和切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导播,我认为一是责任,二是技巧。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5,(4)
咬定都市不放松文/纪方陕西的报刊园地,又添一枝新绿──《三秦都市报》。身处都市,我对新生的《二条都市报》当然是有兴趣的。经过细读与浏览,感觉“味道蛮不错”,挺有看头、品头.首先,《三秦都市报》,是一张为城里人办的让城里人看的报.如果说党报以反映“朝政...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在本矿区连创了两个第一。一是稿龄最短恰1年;二是发稿最多,仅省部级报刊就有36篇。有的人问我,秘诀是啥?我说有四要:一要有心;二要有责任感;三要有恒心;四要有新闻敏感。做有心人。常言道,干啥吆喝啥。咱既然干上了这一行,就要操这方面的心。就拿我2000.1.18日刊发在《陕西日报》的一篇题为《禁止“垃圾文化”下乡》来说。当时班上的一位同事闲聊中说,本地集镇来了一伙打着文化扶贫幌子的演出队,尽演些粗俗下流的东西,街道老百姓都在骂。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好题材,下班后即驱车前往,在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投出即被采用…  相似文献   

16.
尊敬与期待     
其实我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文章是很晚的事,但《图书情报工作》长久以来却是我非常尊重的学术期刊。究其原因,大约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刚刚接触图书馆学时,是《图书情报工作》帮我巩固了专业思想,开拓了学术视野;二是我近年开展实证研究时,《图书情报工作》又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是连续4届的老学员。本来参加3届新闻函授学习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新闻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每参加一届函授,都使我感觉到:投入中心,受益无穷。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第六届新闻函授,开始了函授生活的第4个年头。新年伊始,随着新春的到来,我却进入采撷新闻成果的季节:被省军区、军分区、吕梁地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而且收到《解放军报》、中国民兵《钦州杯改革大潮中的民兵先进典型通讯征文》三等奖证书,《战友报》社“大同杯”后备军风采征文二、三等两个获奖证书,以及《山西日报》通讯征文一等奖、《国防时报》…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 !  我是洛玻集团青岛太阳玻璃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也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事公司新闻报道工作已两年多了,《新闻爱好者》伴随我也两年多了,它不仅给我了写作知识和方法,并提高了我的新闻写作水平和兴趣,而且也给我了写作的勇气。   那是一九九九年四月,公司内部公开招聘业余通讯员,我有幸被聘用。说实话,高中三年我学的是理科,大学二年我学的是英语,写一篇小作文就头晕,写新闻谈何容易。开始,公司党委主办的《简报》上刊登的我的稿件,被编辑改动很大,好像不是自己写的,心里有点灰心丧气。幸好,…  相似文献   

19.
值班手记     
值班手记范敬宜1996年4月3日经济报道要把重点放在两头最近一段时间,兄弟新闻单位有两个专题节目引起我的注意:一是《焦点访谈》为纪念开栏一周年推出的《焦点追踪》,大部分是经济工作、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观众反应特别强烈;二是每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  相似文献   

20.
黄海 《现代传播》2001,(6):107-108
近几年,谈话节目在中国大陆可谓风起云涌,光中央台频道就“陈列”着《实话实说》、《对话》、《朋友》、《聊天》、《讲述》等纯谈话节目,全国几乎各省电视台、城市白都有数档谈话节目。我想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的急剧变革,竞争给每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人们需要倾诉、聆听,通过语言的交流达到焦虑的释解;二是当下兴起的解构主义哲学,使任何试图对真理的阐释成为众多话语体系之一,很难有一种话语进入绝对中心。现实环境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极端开放性话语环境,多数观点是无绝对对,也无绝对错,因而说话者的说话空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