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多元解读与游离文本解读的现象,结合具体课例,归纳出四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多元解读的策略:抓关键词,解读作者心灵密码;揣摩言行,立体把握人物形象;体验情境,多元感悟深层意蕴;补充空白,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指出多元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文本,必须根植于文本,尊重文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许慧莲 《考试周刊》2010,(56):38-39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有效进行文本解读,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尊重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对话:尊重偏差,及时地加以引导等方面阐述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元解读,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但是,笔者认为文本的多元解读必须以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为依据,否则,学生将会对文本的内涵产生歪曲和误解,不但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目的,还有可能使学生得到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这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之一。结合教学实践,就这个问题来探讨一下新课程理论下的语文教学:尊重学生初读文本的体验;借助文本的语言魅力进行解读;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6.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7.
徐建国 《现代教学》2011,(12):60-6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或是将文本的价值取向强势灌输给学生,或是过度尊重学生的教材解读与独特体验,导致出现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曲解文本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应对文本价值取向与主体独特体验的冲突。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以下选取几点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8.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富有创意的重组、解读,整合课程资源,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堂引向生活,引向课外,但并不意味着要轻视、弱化教材,忽略教材的价值取向.相反,对有效使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应加强对文本个性化、专业化解读;对学生语文能力而言,应切实落实"双基";对师生共同成长而言,在文本价值取向的框架内,应合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耐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适度”.文脱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理解、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感悟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和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是多主体的心灵沟通,也是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心灵共鸣的过程。实施预设、固定、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阅读的想象力和创造空间,使阅读教学趋于低效。后现代主义以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为表征,强调文本解读的差异性,尊重学生阅读知识的生成特点、情感体验的多元性、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从而建构了阅读教学的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在解读作品的策略上,由过去按照教参的“定论”强制灌输的“一元解读”到如今倡导的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本取向、时代背景、语言环境、作者的情感这些要素是否存在"界","界"又在哪里,真的很难回答。但是,我认为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有一个"界"是必须给个底线的,那就是道德。我们不能因为提倡多元解读就无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应该有的情感渗透,我们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同时也强调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能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我们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解读案例和解读方法。我们也提倡作者、编者、读者三者对话。并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当文本真的被多元解读了,当学生真的有独特体验了.面对标准化考试.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经验会产生富有个性化的不同解读。文本解读应当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与此同时,文本解读也要警惕出现随意化、乱象化的危险。“多元有界”应当是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理性追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多元的指引,帮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建立一个稳定性、开放性的文本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以前的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这是可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同时也要求“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由于解读的视角不同。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个细节,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多元的。其中难免出现远离文本主流价值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既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能促使学生深刻领悟主流价值?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1册课文《伯牙绝弦》时,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鞋匠的儿子》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通过多元解读,可以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取向,感受文章的魅力。一、品析对话,感受林肯演讲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喂——出来》为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论述:一是文本的教学现实,二是顶层设计的开阔胸怀,三是尊重教学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由此指出教学文本要在尊重课标和教科书顶层设计的前提下,通过多元解读实现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诠释学、接受美学等视角来看,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读者中心主义现象,表现在:师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步入极端、创造性解读失去根基、多元解读丧失界限。其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值得警惕。阅读教学要走出读者中心主义,需要师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尊重文本历史性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解读,在把握文本主导价值取向下实现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