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相似文献   

2.
从人文关怀看良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创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敏 《生物学教学》2003,28(11):31-32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体现并实施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 ,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 ,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 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空间罗杰斯认为 ,“心理自由”或曰“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基本构件。一个学生如果感到课堂心理气氛是自由和安全的 ,他就会心情舒畅 ,而不必花时间来保护自己 …  相似文献   

3.
杨玉芳 《江西教育》2023,(31):18-19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与学生积极进行心理沟通,是初中班主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对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理想精神”有积极作用,是新时代初中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本文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与心理沟通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希望能切实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初中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活创新思维的欲望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才会有充分的心理自由,才能诱发潜藏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课堂教学中,为师者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起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论,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尊重。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而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民主性原则,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营造适宜学生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以至被称作“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所以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的确,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那么,在音乐课上要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  相似文献   

7.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里以美术教育为例试析之。一、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教育专家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所以 ,我们首先要给学生酿造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 ,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把爱心、激励、微笑、信任带入课堂。其次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求知欲。当学生表现出探究问题的愿望时 ,要鼓励他们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具…  相似文献   

8.
学生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多少,也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和自觉程度。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氛围,使学生由敢问到乐问,最后达到善问的目的,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敢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和心理自由的氛围,学生才敢问。围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笔者觉得。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专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和科学理想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如今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许多学生在回答问…  相似文献   

10.
王慧  王艳 《教书育人》2007,(4):34-35
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以至被称作“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的确,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那么,在音乐课上要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