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一、档案类电视节目现状概述
  1.档案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狭义的“档案”类节目是指档案部门借助电视平台为人们答惑解疑档案知识,主动或被动地提供档案相关信息,旨在拓展服务方式的栏目。广义的“档案”类节目则以科学考古发现或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开启尘封的历史档案,以今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用现代的视角解读过去,用独特的方式为观众提供真相。在拍摄方式上充分运用先进的电视技术,并加入电影元素,将场景再现,使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从历史的启示中标示出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坐标与走向。  相似文献   

2.
所谓“益智”类电视节目,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这是一档以提高和增进观众“智力”为最终目的的电视节目样式。我国出现这种节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1998年央视开播《幸运52》之后,一大批益智类节目亮相于我国电视荧屏,并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备受业内人士看好。  相似文献   

3.
高凯  冯锐 《声屏世界》2012,(2):21-22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它曾经与新闻、文艺共同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板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闻类节目不断改革,文艺类节目也日趋走向娱乐化,而社教类节目却陷入了尴尬的处境。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社教类电视节目也纷纷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现阶段电视收视市场的变化与特点:影视剧节目“王位不倒”,新闻类节目“趋势走低”,大众娱乐类节目“步入中兴”。大众娱乐类节目占有当前电视收视市场份额的约1/7。 电视传播是以时间为其展开形式的。因此,考察各类电视节目在人们收视行为中的结构性占位的状况,主要是通过人们赋予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的收视时长来判断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于2000年5月进行的“北京居民电视收视行为与收视意愿的调查”显示,北京人每天收看娱乐综艺类节目的平均时长为463分钟,这一收视时长在本次调查所列的11类电视节目中,次于…  相似文献   

5.
张爱凤 《视听界》2011,(4):70-72
《世界电视市场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观众对电视剧等虚拟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减退,对综艺节目和以新闻节目为主的纪实类节目的收视热情有所提升。由此,“新闻立台”又成为学界和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和热播,丰富了电视文化的形态,意味着电视媒体也开始从静态的聚焦于文献正史转向了开掘动态的民间社会资料.不过,由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历史在中国还远未成熟,口述历史的理论界与传媒实践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充分,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口述历史"这一名称经常滥用或被误用,口述历史的操作规范没有被遵守,口述历史和访谈类节目常常被混为一谈,口述历史的特质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妨碍了电视口述历史类节目的健康发展.本文尝试以央视颇具代表性的口述历史节目<电影传奇>为中心,探讨口述历史在电视节目应用过程中的得失,以期对口述历史类的电视节目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兵 《记者摇篮》2010,(5):39-39
近些年来,电视节目更加注重贴近性和观众的参与性。以民为本的各类节目大行其道,影响力逐渐强大。作为电视工作者只有用真诚打动了观众,才能有所收获。一些民生类节目之所以能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信任,就是当初为民伸冤,替人办事所积累的善果,可这种“亲民”形式仅为“受人以鱼”。而如今他们需要通过各种大型活动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郭慧英  禹雄华 《视听界》2008,(3):102-103
警务类电视节目从属法治类电视节目,涉及警察工作内容的部分,广义上指电视节目中所有涉及各警种工作及其生活等相关内容的节目,甚至包括虚构类的警匪影片或电视连续剧等;狭义上指电视媒体以刑事犯罪案件为对象的纪实类节目。本文研究后者。  相似文献   

9.
警务类电视节目从属法治类电视节目,涉及警察工作内容的部分,广义上指电视节目中所有涉及各警种工作及其生活等相关内容的节目,甚至包括虚构类的警匪影片或电视连续剧等;狭义上指电视媒体以刑事犯罪案件为对象的纪实类节目。本文研究后者。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北京卫视和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两档《档案》栏目、CCTV-4《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档案”似乎成为电视媒体的新宠.档案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不能不让我们审慎思考电视媒体对社会档案意识产生的影响.本文就此作一探析,以期引发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所谓“益智”类电视节目,从字面上就不能理解这是一档以提高和增进观众“智力”为最终目的的电视节目样式。益智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美国NBC广播电视网推出的《6400美元问题》的节目,由于有巨额奖金的刺激,该节目曾经红极一时。而我国出现这种类型的节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1998年央视开播《幸运52》开始,一大批益智类节目亮相于我国电视荧屏,并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备受业内人士看好。  相似文献   

12.
电视专题类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它更加要求节目编辑具有深度挖掘电视节目内涵,精准把握编辑角度的能力。在整个电视专题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编辑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节目内容的深度,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给观众带来酣畅淋漓的视觉体验。一、多手段对电视专题类节目编辑工作进行深度挖掘做好电视专题类节目,最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3.
社教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教育类节目。而如今提到“教育”好像就让人反感,似乎教育就意味着简单地说教。意味着低估观众的认识水平,甚至有的人会问,在观众与电视节目已经形成互动的情况下,社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观众还需要从电视中得到教育么?社教类节目的创作人员自己也似乎想很快摆脱这样的困扰.认为社教类节目应该抛开“教育”,走新闻化,娱乐化的路子。社教类节目的本质在这种认识中一点点丧失。  相似文献   

14.
王珏 《新闻传播》2010,(8):51-51
目前.国内电视节目跟风现象屡见不鲜,央视学国外、省台学央视、地市台学省台,特别是读报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和娱乐类节目,更是被竞相克隆的热点。近几个月来,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为代表的婚恋类节目再次将这个议题推入观众的视野,清一色的节目形式和低质量的节目内涵极大地考验了观众的耐心,也再次对电视节目发展模式提出了严肃的考量。  相似文献   

15.
崔敏 《记者摇篮》2004,(1):54-55
近期,一家省电视台经过三年的筹备工作,通过卫视频道,推出一档《记者档案》电视节目。从此使那些为捕捉新闻昼夜劳作的新闻记者们以新闻人物的形象走进电视荧屏,与广大电视观众见面。从此,“档案”二字,也在电视荧屏上登台亮相,与观众朋友结了缘。对此,我作为档案工作者,感到特别高兴。大家知道,档案是人类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这种记录具有原始性.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改造  相似文献   

16.
“造成电视传播低俗倾向和泛娱乐化现象的终极原因,是中国电视在市场化进程中对利润指标的片面追求。因此,用主流价值观统领中国电视的评价标准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看来,首先应该有制度保证,“增加新闻类、社教类节目的比例,缩小游戏娱乐类节目的播出平台”。他建议:“把欣赏指数、满意度等软指标变成具有市场导向的硬指标,着力构建电视节目恪守审美与艺术价值判断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7.
薛宝海 《视听界》2005,(4):87-88
前一段“涉案剧”退出了荧屏的黄金时段,然而各种“涉案电视节目”却风起云涌。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涉案”节目受观众欢迎,莫不如说其他类节目制作得太差(尤其是新闻和娱乐类节目),所以观众不愿意看罢了。因为“涉案”节目通常是讲故事型,再稍加点评,这是最简单的电视模式,这么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类型之一,一般而言,访谈类节目是以访问和谈话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类型,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对电视节目类型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高要求、高水准和高品味;尽管电视一些类型的节目收视率每况愈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类节目受欢迎 电视民生类节目大多对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与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并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可视性培植着观众对媒体的信任.电视民生类节目为何受到关注,取得成功呢?这要从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节目开播说起.这档节目从播出第36周开始,名列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第一名,创造了国内地方电视新闻收视奇迹.《南京零距离》取得成功之后,各电视台也随之争相效仿,民生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后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民生类节目成为很多城市电视台的重点栏目之一,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电视节目资源是媒体机构的重要资产,如何激活这些资产,需要观念的更新,在原有的档案思维和安全思维之外拓展“价值重塑”思维。短视频和数字移动传播,为电视媒资的价值重塑和开发再利用提供了新契机:将过去的电视节目重新以短视频方式进行再传播,可以呼应当今“加速社会”里浓厚的怀旧情怀,以重温记忆和历史的方式,重构集体记忆和地方想象,促进市民和观众对城市的地方认同,从而拓展电视媒资管理的新型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