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仪之争是17~18世纪中西历史上就中国祭祖、祭孔礼仪发生的一场大争论。这场争论整整延续了一个多世纪,对东西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福建与中西礼仪之争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自始至终都处于礼仪之争的旋涡中。礼仪之争的星星之火首光在福建点燃,其后又在福建燃成熊熊大火,把礼仪之争推向高  相似文献   

2.
从 1997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讨论之热烈,研究之深刻,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现在,讨论还在进行之中,所以,认真回顾和分析这场大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现在为止, 3年来的大讨论大致可以分成 4个阶段:   一、引发阶段。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 1997年第 11期“世纪观察”栏目的 3篇文章。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一位大学教师和一位离职不久的中学教师,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中小学语…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师必须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显著特征更好地辅助开展公共礼仪课程的相关教学活动,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运用机遇与空间,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公共礼仪课程知识更好、更熟练地运用在社会现实生活实际之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技术之于礼仪课的教学优势"、"礼仪知识在学生实践的应用"这两大方面为讨论主题,就中职公共礼仪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20年前举国上下广泛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与其说是个纯学术问题,倒不如说是个思想位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本期编发刘家纪的《一场有关思想路线问题的大讨论》,对这场讨论的背景与原因、焦点与实质等方面作了论述,想必会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深思。  相似文献   

5.
不光去“破”更要去“立”──也谈语文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有几个特点值得深思:第一,它是由文学界引发的,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发展,语文界也加入进来了。这场大讨论一开始就有人怀疑是新闻炒作,恐属商业行为。第二,参与这场大讨论的人多属高级知识分子,有作家、教授,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第三,在这场大讨论中,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批判、否定的居多,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少,越是文学界对语文教学否定得越彻底,是全盘否定(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否定之后怎么办?他不管了──他们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太感兴趣(也有几位教授提了一点建议,比如取消全国统一考试,由各大学自行…  相似文献   

6.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胡耀邦同志在这场大讨论中的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这场大讨论的最早发起者,推动者,领导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场讨论,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理念、教材、教学、考试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形成一定的影响,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其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对21世纪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是一个促进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走一场政治运动。胡耀邦同志在这场大讨论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这场大讨论的最早发起者、推动者、领导者和创新者。  相似文献   

9.
一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上,开展了一场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持续时间之长,参加以及受影响人数之多,是我国解放后思想理论界不多见的。引起这场讨论的,就是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中提出的“主观为自我,客观为他人”的观点(以下简称“主观为自我论”)。虽然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并  相似文献   

10.
西南某高校大学生谈恋爱怀孕被勒令退学,进而对学校提起诉讼一事,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中和法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引发了许多讨论。 这场争论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勒令退学是否合法?二是在承认合法的前提下,勒令退学是否适当。透过事情的本质,争论中的各种观点,可以集中归结为如何认识高校权力、学生权利的行使及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记忆犹新的那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深入开展为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也为以后改革开放的兴起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那场怦然心动的相遇这一天一个人突然闯进了我的生活。小鸟无聊地在树上唱歌。百无聊赖,唯一能让我兴奋的便是朝政。从小受母后影响,现在我对权力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母后年事已高,下一个继位的会是谁?是隆基,是哥哥,还是我?整个朝廷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而我也异常兴奋地参加了这场权力的争夺游戏。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礼仪的魅力。"在学校,师生礼仪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礼仪之争是天主教传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牵涉到了罗马教皇和中国皇帝,给17和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围绕这场争论,天主教各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遣使会士德理格从反对中国礼仪到赞同中国礼仪的转变表明中国礼仪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文化冲突,也说明中西文化只有经过碰撞冲突才能达到认同。  相似文献   

15.
80 年代中期,我国民间文学界对神话的界说及当代有无神话存在和产生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由于论战双方的理由都不能足以令对方信服,经过几年的争论,这场大讨论以不了了之告终。本文对这场大讨论不了了之告终的主要原因及主要观点作了剖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礼·仪     
自幼年起,"中华民族是数千年之礼仪之邦"的教诲就灌输予我们。然而纵观身边却发现能做到以谦卑有礼、温文尔雅为常态的人甚少,引起了不小的困惑——殊不知,自认为最富于"礼仪"的民族,缺少的竟是礼仪。首先从理论出发,咬文嚼字一番,便能发现从今日角度出发,"礼仪之邦"不免有偷换概念之嫌疑——古人口中的"礼仪"与今人口中的"礼仪"听来相同,但古义重"礼",今义偏"仪"。众所周知,周公辅成王,制礼作乐,建立社会朝纲之秩序,维系天下百姓之团结。中国社会在"礼"的维系、限制、潜移默化下已经走过了一千多年,彼时封建之邦所夸耀的"礼仪"指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在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下所派生出的"谦卑有礼"。而在从西方引进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5,(5):92-99
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动机和合法性制度之间的冲突是引起广西玉林"狗肉节"食狗和护狗行为冲突的内在原因。在现有道德和法律前提下,食狗行为不善也不恶。要化解这场冲突,政府应通过开展社会大讨论促进大众形成共识,并利用道德引导、完善法规等手段逐步实现移风易俗,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8.
学媒论争启示录——对“学习与媒体大辩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与媒体大辩论"是整个世界教育技术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作者站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这场大论战的因由与背景进行了新解读,在对这场大论战之来龙去脉的追溯中刻画了其问的一波三折,探讨了其后隐藏的深层意涵及其在教育技术思想史上的地位,认为它在实质上是一场对媒体比较研究的大批判和总清算,而背后隐藏着的则是"媒体派"与"学习派"两大阵营在斗争中走向融合的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位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为同学们上了一节礼仪课。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之后,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个同学扮做送水工,自己扮主人。"送水工"敲门,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以便套住鞋子。  相似文献   

20.
"礼仪情感"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体现出来的态度,包括热情周到,体贴宽容,善解人意等,目的在于给对方备受尊重和重视的情感体验。"礼仪"是情感表达的外在表现,情感是践行礼仪的基础。"礼仪情感"在《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目标、内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运用好"礼仪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