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也还只能算是昨日黄花……”;“……这毕竟已日渐成为昨日黄花……”;“……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6例分别摘自6家市、省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对。可是,时下“昨日黄花”之说屡见不鲜,仅从以上列举数例足见一斑。何为“明日黄花”?这是句成语。黄花即菊花。原指农历重阳过后逐  相似文献   

2.
本刊第三期登载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许都黄花香》一书写的序言.序言中说:“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许都黄花香》由是而名.”“把昨日‘黄花’精选出来,本已达到目的,但书的编者却不辞案牍之苦,又对每篇作品进行评析,为基层通讯员引路、服务”云云. 杂志发行以后,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部的凌大同志来信纠谬,指出“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并且引经据典,指出它的出处是苏轼《九日  相似文献   

3.
《文汇报》3月27日第1版“观察与思考”栏《规模生产离不开规模销售》一文说:“上海有些产品曾达到相当的规模,‘辉煌’一时,而今不少成了昨日黄花。”其实,汉语中并不存在“昨日黄花”这一词语,有的只是“明日黄花”这条成语。黄花是菊花(秋菊)的另一种称谓。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意是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一过,黄花即将枯萎,也就提不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后用以比喻过时事物。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6,(3)
“昨日黄花”奈尔何文/张书省《陕西日报)1996年4月4日《社会大视角》版用一号字刊出大标题《月票成了昨日黄花》。在此之前,有家刊物还就“昨日黄花”论辩了半年之久,有意思的是,“昨日黄花”得胜回营,凯旋而归。在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上,“昨日黄花”也冠冕...  相似文献   

5.
通过当今的各种传媒(包括某些高品位的学术期刊在内),我们可以经常读到或听到以“昨日黄花”形容已经过时的事物的文章,作者和编者似乎感到,“昨日黄花”就是指已凋谢的花,因此用它形容过时之物自是理所当然的了。这种不负责任的玄想与其说只是对某个成语的曲解,倒不如说是一种浮躁心态的反映。而媒介堂而皇之地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危害不浅。 “昨日黄花”其实是对“明日黄花”的错用。虽差之—字,却谬之千里。“明日黄花”一语典出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诗,文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在另一首《南乡子·重九…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12日《文摘报》以《北京“四大菜市场”将成昨日黄花?!》为题转摘了1月3日发表在《中国商报》上的一条消息,该标题将“明日黄花”误用为“昨日黄花”.这一错误在其他报刊上也时有出现,因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昨日黄花”何系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不少报刊将成语“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 在1999年5月14日《燕赵都市报》第十五版《走出消费的三大误区——家庭影院、数字电视和双频移动电话》一文中,最末一段有“而一旦各地均开通1800兆网。则这款机型早已是昨日黄花”句。读后不禁愕然。 “昨日黄花”若何?应是“明日黄花”之误。 “明日黄花”成语,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和词。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相  相似文献   

8.
《新闻知识》第五期刊登凌大同志短文说:“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理由是“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因此,作者认为: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是更改为了典故,甚至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媒体上时常发现一个貌似成语的“四字格”——“昨日黄花”.例如: 1.全国1 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专业被亮“红牌”,这些曾经一度风光的本科专业,在不经意间已成昨日黄花.(《永州日报》,2014年10月17日) 2.这样的培训班只能成为官员腐败的载体,注定将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被新陈代谢、沦为昨日黄花.(《解放日报》,2014年7月2日)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14日“360问答”对“用‘由于’‘如饥似渴’‘终于’造句”给出的答案是:“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由于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他们如饥似渴,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这段话里的“如饥似渴”用得对不对?  相似文献   

11.
1987年2月13日《无锡日报》第一版上有一条题为《我市为“健康老人”颁发大红证书》的快讯,写道:“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昨日为十名省‘健康老人’和六名市‘健康老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并请老人们吃了寿面,合了影。这些老人中,九十七岁的金鸿声曾任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员。”  相似文献   

12.
赵甫 《新闻爱好者》2004,(10):25-25
《昨日兰州中院重审马进孝贩毒假案“坐台女”当庭获自由》.“昨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被马进孝和两名警察诬陷后判处死缓的‘坐台女’彭清无罪。昨日下午,彭清在丈夫和孩子的迎接下走出看守所”,这是兰州的《西部商报》8月3日的一篇消息的标题和导语(开头第一段)。而兰州其他一些报纸也争相以“坐台女”获释报道此事。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记者,不是达官贵人,下去采访,最好给住‘鸽子笼’。”“谁不让你住啦?”“‘鸽子笼’在哪里?没有人给盖。”……  相似文献   

14.
南方某晚报2006年12月20日A2叠《25年后再相见,几分惊喜几分唏嘘//新老“霍元甲”北京聚首》一文,把“醒木”误为“惊堂木”。原文是这样的:“昨天‘聚会’由评书大师刘兰芳的精彩评书进行整个串场。只见她站在舞台一边的一张桌子旁,一块惊堂木‘啪’一声……”查《辞海》得知,“惊堂木”是旧时官员审判案件时拍打桌案以示威的小木块;“醒木”又称“醒目”,曲艺、评书用的道具,艺人为了引起听众注意而用来拍打桌子的小硬木块。可见“醒木”、“惊堂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是“醒木”,不是“惊堂木”@岳万梁  相似文献   

15.
“课本骗了我们70年”,“60多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你也许看过以此为标题的网帖。“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仅需8小时”,“淞沪会战国军炸沉日舰‘出云号”’,“张学良晚年后悔发动‘西安事变”’……你也许看过类似的微博。它们大多以“重述历史”的方式.对20世纪前半叶的知名事件进行“再演绎”,得出的往往是与公众既往认知截然相反的结论。对它们,你该相信几分?  相似文献   

16.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7.
①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的思想,新的潮流,新的学派,新的学科,恰如千重细浪,滚滚而来……列宁说过,一个人如果产生了“不可宽恕的‘闭眼不看’现代‘思想动态’的态度,他距离马克思主义之远,就可想而知了”!(列  相似文献   

18.
“我提个建议,市监察局应该设个‘廉政帐户’……” “你的建议很有创见,我们尽快落实。” “现在是不是要‘买断工龄’?” “我郑重地告诉你,没有‘买断工龄’一说……” “我向你们举报一个腐败分子”。 “好,请你慢慢地讲……” 询问与解释,建议与承诺,倾诉与慰藉……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恳谈,这种“互动式”地沟通,磁石般地将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链接”在一起…… “链接”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的“载体”,是三峡商报首次推出的“市民点将”专栏。它在市府职能机构与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被市民称之为快…  相似文献   

19.
下面是从几家报刊上摘录的文字: “古人说:‘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古人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古人说:‘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  相似文献   

20.
应天常 《新闻界》2000,(2):39-40
有感而发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评选揭晓以后 ,《羊城晚报》载文评述道 :“有消息说 ,赵忠祥、敬一丹、倪萍、王刚、水均益这些多年的‘十佳人物’今年将远离评选 ,把位置让给新的竞争者。由于他们的‘远离’ ,金话筒奖的含金量将无可置疑地下降 ,获奖者也难有杠鼎人物……今后的‘十佳’是否有‘矮子里拔高个儿’的嫌疑?”这段话反映了两层忧虑 ,一是本届主持人“金话筒”奖的含金量“无可置疑地下降”了 ;二是今后的评奖将可能是“矮子里拔高个儿”。情况会是这样吗?作为参加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初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