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不同时代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时代,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要增强青年对国家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强化青年的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和责任担当,努力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推动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焕发青年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建基  石咏梅  谢群 《现代情报》2011,31(5):135-137
文化戍边就是用戍边文化引导和教育人们在思想上建立牢固防线,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全。屯垦戍边文化是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宝贵财富。以兵团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则是当前爱国主义的活教材。通过网络阵地广泛传播屯垦戍边文化信息,对抢占网络传播话语权,弘扬爱国主义,维护边疆安全,警惕敌对势力的破坏,自觉与西化、分化边疆的企图做斗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梦想的精神保障。本文试分析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试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俞佳虹 《科技创业月刊》2012,(1):122-123,133
中华优良的民族精神是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线,也是指导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墨子就通过一系列治国举措来体现其优良的中华民族品质,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谋而合。主要从和谐协调、艰苦朴素、平等仁爱等方面论述墨子思想中包含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元价值观挤压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全球化浪潮削弱国家认同感,信息化发展淡化国家意识。同时,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围绕这些挑战和问题,本文探索和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莹玉  陈文 《科教文汇》2013,(24):17-1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多元价值观挤压爱国主义教育空间,全球化浪潮削弱国家认同感,信息化发展淡化国家意识。同时,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围绕这些挑战和问题,本文探索和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1]纵观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民族复兴历史,始终是在贯穿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这条主线。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我们需要培育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即通过网络平台宣扬对理性爱国的认识、培育爱国主体积极的爱国情感、引导爱国行为的理性化。  相似文献   

8.
陈少帅  封福霖 《科教文汇》2008,(30):225-225
江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江西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途径,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汪雪梅 《科教文汇》2012,(12):199-200
在当前,和谐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整个文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整个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民族院校每一名师生都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民族院校土木类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更应该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通过结合、挖掘专业课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细节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处处细节都在体现平凡的中国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根据该电影题材,本文通过考察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因,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细节做起,以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静 《科教文汇》2013,(4):195-196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其实践性上具有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谐世界建设以及宗教事务的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把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置于生存之术和生命之道的视野中,中国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现途径的认识经历了逐渐深化和更加合理的过程.从毛泽东偏重社会主义生命之道,到邓小平倚重社会主义生存之术.再到江泽民致力于二者的初步统一,再到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中逐渐走上了更科学、更合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也彰显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新形势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塑造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万玉琴 《科教文汇》2011,(29):15-16,31
爱国主义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协调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和谐社会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政治意义。通过树立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更新国家安全教育,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整合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多渠道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陆杰武 《科教文汇》2012,(17):96-96,181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互补与合作,伴随而来的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交融和影响,使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淡化、理性精神弱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机地渗入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红色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茂林  钟丽静 《科教文汇》2011,(17):13-13,64
青少年既是祖国的未来,又是民族的希望。红色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加强青少年红色教育,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爱国思想,而且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宋泽亮  刘亚平 《大众科技》2014,(10):227-229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其超凡的政治魄力和国际视野,紧紧抓住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高屋建瓴的提出一系列著名论断,推动了我国文化价值观由单一型、两难型向开放型的文化范式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小剪 《科教文汇》2020,(11):33-34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人们在生存、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逐渐凝聚成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重要席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精神息息相关,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与内容,因此高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以解决当前爱国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升爱国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历史深入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真正迸发出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