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3.
林志浩同志的《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见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论集》第一集)一文,在探索祥林嫂悲剧的深广意义时,提出:“在祥林嫂身上,只有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她是鲁迅心目中的‘无妻性’的典型。”这个结论是难于使人接受的。 所谓“无妻性”的命题,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24日写的《小杂感》一文中提出的,它的主要锋芒是针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以“英雄”的姿态和“讲演”的形式欺骗人民的卑劣行径,而《祝福》写于1924年2月。我们很难设想三年半以前写的小说,是三年半以后的某种思想的典型。再说,纵观鲁迅先生一生的言论著述,找不出只言片语说他塑造的某个形象是他“心目中”某种思想的典型。相反,鲁迅却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而历来所见  相似文献   

4.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十六日,后收在《彷徨》这部集子中列为首篇。鲁迅先生在集子前面引了屈原《离骚》中的几句诗,有两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三月《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都说明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所谓彷徨,并不是消极的徘徊,而是积极的荷戟求索。一方面,继续为革命而创作,“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见全集[四]348页),“对于  相似文献   

5.
《药》写于“五四”运动前十天,当时,“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改革、开放的飓风席卷神州大地.《药》发表于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上,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由于《药》的主旨深远,寓于巧妙的艺术描写之中,也由于评论家的认识不同,七十余年来,众说纷纭.或曰是“劳而无功”的“失败”之作;或日是写“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  相似文献   

6.
“油滑”是鲁迅著名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所独有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它的独特,在评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至今仍难统一,对此,谈谈我的看法。一、“油滑”的产生及作用1922年冬,鲁迅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动手做第一篇历史小说,然而,中途鲁迅停了笔,  相似文献   

7.
毛边书之美与“毛边党”新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边书之美与“毛边党”新秀○叶嘉新毛边书作为书装艺术的别具一格的样式,发源于欧洲,由欧洲而传至日本。我国自二十世纪初始有毛边书,乃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提倡和躬行。鲁迅先生曾自称“毛边党”,对毛边书的钟情雅爱历数十年而未稍懈。在逝世的前一年《集外集》付印时...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六册《三味书屋》一课,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故事。鲁迅先生为料理家务,往返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一次迟到受到了寿镜吾老先生的批评,于是鲁迅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文中对“早”字有几句形象生动的描述,“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衬托出鲁迅先生把“早”字刻进心里的暗暗决心。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严以律己、遵守时间教育的好教材。笔者教学这一课,紧抓“早”而设计教程理解内容,紧扣“早”而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围绕“学…  相似文献   

9.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这一名称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现收入新版《鲁迅全集》第九卷)。该书的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贡》中,把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孳海花》等作品列入“谴责小说”一类。这类小说产生于清末戊成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11.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鲁迅更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之相适应的是,在艺术上,《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语”形式,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中写到辛亥革命的前一年,即1910年在熟人的客座上和范爱农重逢时写道: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这里写范爱农称作者鲁迅为“鲁迅”系鲁迅的疏忽。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写文章署名“鲁迅”始于1918  相似文献   

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K”疑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语教材选编此文时,曾注“N 指南京,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据《鲁迅年谱》载鲁迅一八九八年五月离绍兴往南京求学,下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由于该校“乌烟瘴气”鲁迅故于同年退学回家。一八九九年一月鲁迅复抵南京,改入江南陆师  相似文献   

15.
1924年的一天清晨,鲁迅还未起床。突然,一个名叫杨树达的陌生青年闯进门来,不时地跳着,唱着,缠着鲁迅给他钱。当时,鲁迅认为此人是受人指使来耍“无赖”的,为的是“恫吓”自己。事后,他挥笔写就《记“杨树达”君的袭来》一文,发表于《语丝》周刊第二期上。文章发表后,鲁迅的学生,杨树达的好友李遇安给他来了信,说明杨确实是患了精神病,那天早晨正是他发病时,望先生不要误会,并谅解他。读了这封信,鲁迅方知道自己弄错了。他为自己“太易于猜疑,尤易于愤怒”而难过,并沉痛地表示:由我造出来的酸酒,当然应该由我来喝干。”他立即写出《关于杨君…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小说,也是艺术功力和艺术技巧很高的一篇小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转述鲁迅语——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鲁迅之所以能“不慌不忙”地既描写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一生,又写尽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就是艺术地留下了“空白”.《孔乙己》全文仅二千八百字,其中又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减亨酒店,在剩下的极短文字里,作者详写了顾客们逗笑取乐;孔乙己教小伙计认字;分豆;断腿后来喝酒四个镜头,略写了孔乙己代人抄书:偷书挨打;屡试不第;被打断了腿等几个情节.这些描写就为下面留下“空白”做了基础.因为,孔乙己虽然读过书,却又捞不到半个秀才,又不会营生,好喝好喝懒做,没有任何生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有几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文化大革命前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第四卷五三四页《上海文艺之一瞥》一文的注说成立于一九二○年,这大概是根据茅盾《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宗旨》一文所说:“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十一月‘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于北京。”这是记错了,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见1959年5月《文艺报》和《文艺月报》)中已予以订正为一九二一年一月成立,但没有指明是哪一天。丁景唐在《对〈鲁迅全集〉注释的几点意见》(见1959年第20期《读书》)中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在鲁迅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集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当时的鲁迅还不是一个阶级论者。后来鲁迅并不满意《野草》所流露出的思想情绪,认为其“心情太颓唐了”,“日在变化的时代,已不许这样的文章,甚而至于这样的感想存在”。但肯定:“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确实,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野草》都有独特的风格,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本文仅就其艺术特色进行一些探索,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记念”与“纪念”被当作完全通用的词。 1 957年的《汉语词典》和 1 979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在“记念”条后都只说“见“纪念”条。有的书 ,如《鲁迅名篇析疑》、《鲁迅作品难句解》 ,或把鲁迅作品中的“记念”换为“纪念” ,或将“纪念”换成“记念”。前几年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案》仍持此说。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参考》中则对此问题避而不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教参 ,只是在标题的解释中 ,把“记念”换成“纪念”。如此一来 ,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一直就是这样向学生传授的。其实 ,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 ,完全用“纪念…  相似文献   

20.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