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月桃花开     
清代的刘灏在《桃花》一诗中写道:"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桃花开了,春天便风姿绰约地降临人间。虽然迎春花开得更早,但那时依然春寒料峭,不能使人感到暖意。而只要桃花开了,那风儿就变得轻柔了,树枝在风中摇来摆去,用不了几天,灰色的枝条便好像被谁在不经意间涂上了浅浅的绿意,黄绿色的嫩芽不久便挂满了枝头。不必说,桃花是非常美  相似文献   

2.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当然比喻成莲花也是很恰当的。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歌描写了少女如花的容貌,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人面如花,相互映照;再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那等在季…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在妈妈网上,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不知道桃花长啥样,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上个月,她索性在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想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体验中认识自然、描绘自然。(4月24日《重庆晚报》)只要孩子能读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包山识桃花"其实就是"砸锅卖铁思维"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提起桃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在他的千古名作《桃花源记》中,借一个迷路渔人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没有政府、没有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平相处,处处丰衣足食的世外桃源。文章借渔人的眼,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  相似文献   

5.
反弹琵琶,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和常规思维所指向的意义完全相反,独出心裁地去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下面说说古今诗人是怎样反弹琵琶铸造新意的。一、同样是写秋天,战国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兮,草木寥落而变衰。"唐朝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相似文献   

6.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十一院校合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普通逻辑》,在1986年出的第三版里讲到矛盾律和排中律时正式使用了"互相否定的思想"这一用语.关于矛盾律,编者写道:"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该书第119页)关于排中律,编者写道:"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  相似文献   

8.
近日,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相似文献   

9.
据《华西都市报》消息,最近有高校理科生在自己的博客中通过频率分析,列出了《全宋词》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语。这位网名为"yixuan"的学生在个人博客"怡然轩"里发表了一篇名为《东风何处是人间》的博文,其中写道:"再次神经短路,突然想看看宋词里面,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0.
桃花意象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怒放的桃花如火如霞,为新娘子出嫁营造出喜庆的气氛。到了唐代,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更多的诗篇中,诗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桃花,使之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写的报告《学会生存》,在"方法和内容"一节中将"图画"列为一个专题,并在《艺术教育》的专题中写道:"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12.
秋游顺溪     
<正>从万壑笙钟至矾岩大桥,一条清溪蜿蜒而过,两岸青山对夹,溪流经镇子呈"S"形流入鳌江,是为顺溪。溪源出于大井垟山南北麓,自明代起是顺溪镇至水头镇的竹筏交通航道,清代不少游客在此乘筏旅游。清孙锵鸣游顺溪诗写道:"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正是此地景色的写照,电影《竹外桃花》也曾在此地拍过外景。清晨,站在矾岩大桥放眼两岸,只见薄雾缥缈,青山、古屋、石桥与溪水  相似文献   

13.
朱思克  孙涛 《语文天地》2013,(15):19-21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934年1月1日,郁达夫在《元旦感想》中写道:"想起范石湖的‘老病增年是减年’,少不得又要黯然神伤了。"又在这一年的《新年试笔》中说:"假若要我说出新年的心愿,而来作我的一年的希望的话,那我只盼望着今年一年能够不动一动笔,不写一篇字而可以生活过去。"郁达夫的确有  相似文献   

14.
<正>一、《高山流水》——传说此曲系俞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此谱中《高山》《流水》的解题这样写道:"《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两千多年来,《高山》和《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5.
刘根生 《生活教育》2014,(11):46-47
正这段时间,"甜妈"火了。三年级女儿甜甜写作文《桃花》时遇到了困难,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桃花长得什么样。其母感叹:"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一年花个20来万,在重庆北碚区农村包下一座山,要让女儿和小伙伴们在山中认识桃花。"甜妈"由此火了起来,网友们都喊她"疯妈"。"甜妈"所为,引来诸多批评。代表性观点是:表面上看,这是在给孩子成长创造条件,实则是在炫富。在孩子的感知世界里,陌生  相似文献   

16.
<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每逢春时,披一身清晨之光,漫步桃林。桃花清新的香气在微风中舞荡着,那如丝如绸的花瓣团簇成缤纷的花朵,在柔和的春风中轻轻地绽放,静静地绚烂,使人不禁联想到林黛玉《桃花行》中的"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的美态。抬头仰望,一树新红晕染开来,仿佛一树红云飘荡。记得小时候,每逢桃花盛开的季节,我总爱缠着奶奶拍几张"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小引]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般人都认为“黄河远上白云  相似文献   

18.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相似文献   

19.
2020年第11期《咬文嚼字》载《"商山早行"描写的是秋天景色吗》一文。就此题目,笔者认为题中所引"商山早行",所标引号宜用书名号,不该用引号。因为,该文作者在行文开头写道:《唐诗小札》(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一书收录了108首唐诗,书中在解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相似文献   

20.
话说桃花     
桃花,木本花卉,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桃花有果桃和花桃二说,前者在经济上有实用价值,后者在园艺上有观赏价值。桃花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以来经常出现以桃花为题材的戏曲、诗歌和传说故事,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白的《桃园春晓》。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本事诗》中的一则韵事:唐代有一名叫崔护的书生,清明踏青,方亩之地,桃花丛萃,寂若无人。崔护因口渴,扣门求饮,少女应声开门,给以杯茶。崔护饮后,辞谢而去。少女送行,临别依依。待到翌年清明,崔护再次来访,院舍依旧,而双门紧锁。书生惆怅之余,题写一诗:“去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