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省级核心杂志大篇幅刊登了一位名师的大作、其论述的观点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时下这种“口号”叫得正响.已然成了一种“教育理念”。照这位名师所言.只要能让学生的品行、学业成绩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算教好。若是专职搞理论研究的学者有这样的感慨,我等尚能谅解。可作为一线教师,竟把教育描绘得如此“万能”,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瞧,他们玩得多有趣,多快乐啊!”课间一位同事指着一群小学生说。我循声望去,只见十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一片空地上嬉戏玩耍,他们玩得多开心啊!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了快乐,绽放出灿烂而美丽的笑容。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唉!”一位新来的同事重重地叹了口气说:“他们是可爱,可是太调皮、太难教了,课堂纪律非常差,已经上课一个星期了,上课还乱哄哄的,吵得我头都痛了,真不知该如何教才好?”另一位刚从高年级调来一年级任课的教师也抢着说:“是啊,一年级的课堂纪律真难管,我今天上了一节新课,而且安排的内容较少,没想到才完成了一半的教学任务,几乎整节课我都是在维持纪律,以后都不知如何去完成这繁重的任务呢?”  相似文献   

3.
胡秀芳 《教育文汇》2012,(10):26-26
一天课间休息时,我向同事们推荐2012年第六期《教育文汇》刊登的《我教过的两个特殊孩子》一文。一位同事读后感叹说:“这样的学生,我班多得多了——潜能生,都潜到水底,上不来了。”同事说的话,我能理解,她其实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我也了解她那个班级,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多年来人们围绕教案而引发的各种话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在此我就专业课教案的编写谈两点个人浅识,以抛砖引玉。一、每位专业课教师都应该认真编写教案说起编写教案,同事们众说不一,存有诸多争议。尤其是一些专业课青年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免不了要发点牢骚。比如,教案写得好不等于课讲得好;编写教案是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和考核的,既耗时又费神,是教师的一大负担;某某名师从不携教案上课,但讲起课来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精彩纷呈,等等。上述议论显然带有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长期从事教…  相似文献   

5.
静待花开     
儿子马上要读小学一年级了,我特意向教一年级的同事请教,是否需要在假期提前教给他一些拼音知识,同事回复说可以适当地教一部分。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开学了,我开始实施拼音教学计划。教6个单韵母时还比较顺利,儿子能够较好地掌握发音,但教韵母"d、t"时,我傻眼了,教口型,讲解舌位,照镜子看发音,几乎所有的办法都用遍了,儿子就是读不准,我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接下来是教拼读音节,儿子跟着我拼读的时候读得还可以,让他自己拼读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2006,(9):F0003-F0003
名校是名师大显身手的舞台,名师是名校再造辉煌的支柱。宿城一中建校百年 间,荟萃了数以千计的名师。这一批批老师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但都表现出名师的共同特点:敬业乐群,爱生如子,奉献至上;精教深研,务实创新,业务过硬。  相似文献   

7.
目视前方     
我有一位挚友是名震业内的名师。许多青年教师去向这位资深名师求学,有的更是舍薪停职一年跟在名师的身边。他们觉得一年里形影不离地跟着,无论如何都能学到名师的一招半式吧。  相似文献   

8.
<正>一、困惑平时常听到同事们抱怨教品德课的苦恼,无论自己使尽吹拉弹唱十八般武艺,学生就是不理不睬,融入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而名师的课堂,教师只要简短数语,就能将孩子们,甚至连听课老师的心都牢牢扣紧呢?为什么教学差距这么大?认真揣摩后才发现,在名师的品德课堂中情感犹如一条飘逸的丝带,紧紧地将孩  相似文献   

9.
周建超 《师道》2005,(6):11-11
最近,我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分管教的副乡长,到某村小学去视察教学工作,并听了一年级的一堂数学课。听完之后,这位副乡长深感不满,竞提出了诸如“课后无作业(注: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应该有家庭作业),板书太工整(注:难道要草书吗?),拖课一分钟(注:试问,哪位名师能把数学教学内容精确到秒呢?)”等近二十条意见,语言之尖刻,方式之粗鲁,令旁观都感到寒气逼人。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在听了多位名师的公开课之后,深有感触,同时也发现普通教师与他们的差距太多、太大。差距主要在六个方面,第一是名师关注"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怎样教",而普通教师始终关注"怎样教";第二是研究教材,名师读懂、读透了教材,而普通教师还在照教材教或者想当然地用教材教;第三是关注学生,名师随时关注学生,从中捕捉资源,而普通教师只关注学生与他配合得怎样;第四是资源的使用,名师是从学生角度去思  相似文献   

11.
外甥在县城一所重点小学读二年级。开学初,教他们的刘老师退休了,接手的是一位三十五六的青年教师。姐姐向我介绍说:“听说新老师是一位‘名师’,教学水平特别高,好多家长都花钱找关系把孩子往他班送。”姐姐一脸兴奋,仿佛遇到了救世主一般,因为外甥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太理想。我也暗自庆幸:但愿如此,这样也省得我在暑假为他补课了。  相似文献   

12.
今年三月,我和同事们一道,专程到淮北听名师讲课。从淮北回来很久了,我仍能清晰地回想起那些名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仍能清晰地回想起精彩纷呈的每一节课;仍能清晰地回想起名师们把握课堂的潇洒从容。在淮北一天半的时间里,我认识了于永正、王崧舟、张化万、张祖庆、吉春娅、陈金龙六位名师。他们真不愧为名师。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听一位同事上公开课《游园不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者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正>认识李林校长要从一则趣事谈起:我的一位同事某日提起罗山县有一位校长普通话说得特好,根本听不出是哪里人的口音,而且颇有学识,最重要的是高风亮节,连续多年把各种荣誉让给学校别的教师,导致他很久都没被评上省级名师。今年,信阳市教育局特别从市里拿出一个"中原名师"的指标给他,说这么好的校长和老师,不推出去"亏"了!校长要带头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韩艳红 《青年教师》2004,(12):12-14
名师的课是一杯茶,品才觉得其中的清香;名师的课是一部电影,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动;名师的课是一阵春风,每每忆起总有一种温暖荡漾在心头……  相似文献   

16.
幽默     
一窍不通有一富翁,儿子愚笨,花大钱请了一位名师教儿子念书。一年过去了,富翁询问儿子的学习情况,名师说道:“七窍通了六窍。”富翁很是高兴,付了学费让名师回家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富翁总用名师的话来夸儿子,终于有位来客惊叹道:“一窍未通啊!”口香糖飞机起飞后,一位空中小姐给旅客发口香糖。“你太客气了,这口香糖干什么用?”一位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问。“为了使你的耳朵不嗡嗡作响,先生。”飞机着陆后,这位先生对空中小姐说:“这口香糖真管事!现在你能帮我把它从耳朵里取出来吗?”扛桌子告状张三到李四家闲坐,见桌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名师工程逐渐兴起,一些市区县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名师工程点’’等,目的是把市区级骨干教师进一步培养成名师,200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成立名师工作站.作为此工作站下设的海淀学前教育名师工作组也成立了。两年多来,工作组在骨干教师的培训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每一位亲历的组员也都有了不同层面的收获与感悟。  相似文献   

18.
《今日教育》2008,(1):F0004
2007年4月4日~6日,重庆市教委、市教利院赴彭水“送教下乡”。在感动中国的山村教师豆红波所在学校,市教科院院长万明春教授冒着山风.为当地数百名乡村教师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激情讲座,4位重庆青年名师为师生献上了4堂优质示范课。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位同事在下课后说道:"今天上的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全都知道,都不用教了,练习了一堂课,两套练习册都做得差不多了。"人家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各自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S=πr2。""学生预习了也不一定好!""为了课的进行,我一上来,都不准他们插嘴!"  相似文献   

20.
正一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学生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学生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结果一年之后,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