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艺术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的一种重要的标志就是从传统的地域性文化向现代场域性文化的演进.就艺术文化的生成机制而言,古典艺术多属地域性的,现代艺术则多属场域化的.但是,艺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意味着对于地域文化的突破与取消,而且还应该造就出一种新的“地域一场域”化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现实的映射和延展的场域,网络的多元化和虚拟性加剧了人群的聚合和分化,网络圈层的出现不可避免,网络圈层文化也应运而生。网络圈层文化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网络圈层文化是表达和塑造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面对网络圈层文化所带来的削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降低国家意识形态认同度和破坏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等风险,要通过破圈、融圈、出圈来认识并尊重圈层文化、共同构筑文化大圈层、推进圈层文化主流化来降低。  相似文献   

3.
传媒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传播的主渠道。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传媒被推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传媒意识形态的变迁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蜕变的前奏,经历了从僵化到否定化、虚无化、到多元化和彻底西化的发展历程。媒体舆论失控对苏共、传媒、公众和社会舆论场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场域理论认为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由相对自主的小社会——即子场域构成,各个子场域都有各自的逻辑与必然性,场域、资本、惯习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重要概念。在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场域中,出现了经济资本侵蚀文化资本、权利资本挤压文化资本、政治场域固有惯习与文化传播场域的扭结以及文化资本非理性运用的情况。要解决这样情况,应从捍卫红色文化传播场域的独立性着手,以反思的视解理性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5.
宋晓蕾 《今传媒》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政治秩序的认同与维护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对人们采用意识形态操纵的手段来实现的。在现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及其执政党要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的稳定把意识形态操纵作为重要手段,甚至成为关乎国家兴衰的关键要素,因此对意识形态的操纵也成为现代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闻传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传媒方式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它正不断地通过改变人们工作、生产、生活的方式来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对人们的一种意识操纵,从而对受众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意识形态操纵的众多手段中,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社会当中,但对新闻传媒的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发挥需进一步明确。本文从对意识形态操纵的界定出发,分析新闻传媒得以在意识形态操纵中运用的条件与可能性,进而总结出新闻媒介对意识形态操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郭军  韩小谦 《编辑之友》2021,(3):52-56,78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上与受众相对疏离、单向通话的话语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全新的时代挑战,推进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转换迫在眉睫.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要求展开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场以生活化议题同构、互动化交流至上、分众化技术制胜与体验优先为特征,涉及传播内容再造、传播方法变换、传播形式重构三个领域的话语传播方式创新转换成为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0.
直播场域中应有的伦理规则被推翻与重组,符号的虚荣、经济资本的活跃,这些都对用户的社交行为、自我呈现、价值观形成和公共参与度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导致直播伦理的本有规范被打破,体现为场域的畸形化、遮蔽化、粗糙化呈现。直播视域下伦理失范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市场的诱导、政治的缺位、文化的稀释。对直播场域主体的多元治理分为三个方面:经济场域需要植入符合理性价值的变现手段,政治场域需要依托法律治理与一体化治理相互呼应,文化场域需要建构直播的文化逻辑和文化伦理。  相似文献   

11.
孙振涛 《新闻界》2012,(21):23-25,30
视觉传播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视觉传播中蕴涵着意识形态负载。在3D动画视觉传播中,3D动画被视觉呈现为一种单向度的肯定文化,通过内容层面的"去现实化"和形式层面的"感官化",从而完成对否定性维度的遮蔽,达到"意识形态国家工具"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叶凯 《东南传播》2013,(1):81-82
从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理论出发,关注在中国电视荧屏热播的《非诚勿扰》节目如何在其构建的欲望归置、群体想象与公共话语的空间场域中,将其受众个体在此不断询唤为带有其特征编码的主体,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作为社会文化形态之一的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问题亟待澄清。在梳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关系之后,可以看出,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出版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形塑与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的现实制约,因此出版文化难免不被"意识形态化"。出版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给我们以启示:出版文化发展理应是出版文化多样化与意识形态一元性的辩证统一;失去了多样性的出版文化就不会有活力,但否定意识形态对出版文化发展的一元化指导,出版文化就会丧失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意识形态、族群电影以及身体政治等方面展示发生在美国本土新闻娱乐产业中的一场文化战争,并分析概述在这场战争中日益破碎的美国文化身份.首先,本文通过描述显现于新闻娱乐业的意识形态之争,概括美国内部文化战争的基本内涵.其次,通过好莱坞院线的黑白大战,揭示身体政治如何成为相关影片不容忽视的主题和突出特色.最后,以卡梅隆的《阿凡达》为例,说明美国主流社会在肉体的疲惫中,企图通过超验主义超越种族矛盾,却又端起文化剽窃的钵盂,落入文化殖民的樊篱.而引发这场文化战争的原动力,一言蔽之,便是崇尚竞争的美国社会“胜者为王”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史冬冬  米湘月 《东南传播》2021,(10):121-126
在媒介化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使家庭传播遵循一定的媒介逻辑,媒介作为行动者与家庭主体进行动态的相互作用,在数字化的代际沟通与反哺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到微信媒介化的中国家庭,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微信在Meyrowitz提出的媒介三重隐喻维度对家庭传播产生影响.首先,微信作为渠道,在代际沟通中生成分裂与弥合的张力;其次,微信作为语言,表情包以流行文化的方式重塑家庭代际沟通,消解了家庭的传统权威结构,微信赋予年轻子代话语权,亲代与祖代在数字语言使用中呈现"延伸""替代""融合""适应"的趋势;最后,微信作为文化环境,使家庭亲子关系的纵轴重心位移,增强了家庭的情感沟通,微信与流行文化的关联也蕴涵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商业正悄然渗入家庭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舆论争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在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和隐蔽性特征显著。网络空间中舆论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所,但也给予了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网络渗透的空间。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正向引导网络舆论,加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资源空间,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转化。以更好地增强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工业的定义出发,通过分析物质、环境对人意识、思维的影响,透析出文化工业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意识形态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工业的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分析是传播批判学派中的重要一支力量。在广告传播理论的批判研究领域,一直缺少一种整合性的研究构想和研究方法,而意识形态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研究现代广告的视角,同时也为广告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余岩波  赵熙敏  丁亮 《今传媒》2016,(5):133-134
媒体场域关涉到信息传播、议程设置、受众心理、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因素,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中,媒体场域呈现的新特点、带来的新问题.关注新媒体场域引发的新现象,只是在表层关心儿童的成长,深层次的问题是肇始于现代技术的媒体,隐藏的更大危机则是西方文化以现代技术为先锋,在文化上的霸权和对其它文化的侵犯,在抵制技术统治文明滥觞的进程中,以儿童媒体素养的培育为抓手,培养具有理性批判能力和崇高人文精神的未来公民才是促进社会发展、增强国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的较量是一场更高层次的战争,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依旧复杂的现实。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思潮在互联网上激战,新媒体越来越受到敌对势力的青睐,日益成为"西化""分化"和外来势力渗透的重要战场,文化产品入侵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严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面临着日渐式微的现状,如何巩固和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