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所谓“五山文学”,特指以日本京都“五山”寺院为中心的汉诗文创作活动。这一文化活动在整个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活动的肇始者,正是元大德年间出使日本的普陀山高僧一山一宁。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宋代禅门五家最盛者乃临济宗,临济宗在石霜楚圆以后又分化为杨岐、黄龙二支分头并进。杨岐派宗风劲健,三传至五祖法演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力。一般说来,五祖法演对宗门的意义在于能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自觉反思、对话、总结禅门各家先贤的优点,淡化门派壁垒,开启了"看话禅"的新势头,从而能与"默照禅"一起,共同构成禅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新格局。法演以"看话"所传递临济的精髓,一直是他之后历代禅学追随者考论、感悟临济乃至体证禅之真精神的坐标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几位禅学家对之均表现出广泛的兴致和深刻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名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33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创办禅宗道场,陪养佛门弟子,法流蕃衍,遍于黔中,饮誉西南。其禅学思想,在宇宙观上,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在认识方法论上,以棒喝、机锋以及“三玄三要”和“牧牛十颂”为门庭设施;在解脱论上,以自性清净和禅净合一为依归。  相似文献   

4.
赤松和尚是清初贵州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位名禅师,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是临济禅宗佛教正宗第33代传人。他作为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的第一代开山,创办禅宗道场,陪养佛门弟子,法流蕃衍,遍于黔中,饮誉西南。其禅学思想,在宇宙现上,以“真如缘起”的佛性论为基础;在认识方法论上,以棒喝、机锋以及“三玄三要”和“牧羊十颂”为门庭设施;在解脱论上,以自性清净和禅净合一为依归。  相似文献   

5.
禅学与宋代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诗学建设者经常宣称他们从弹学中广得利益的说法,是不真实的。两宋诗人的修为不能保正他们体味禅髓,禅学本身也不具备解决诗学难题的理论潜力。宋代诗学中的“以禅喻诗”现象,仅是宋人别致的语言选择。禅学给宋代诗学的利益,并不比儒学、道家大多少。宋代诗学中用禅学喻示的那一部分诗学内容,在宋代同时被人用儒、道语言顺畅自如地表述过。  相似文献   

6.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7.
"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禅师创立的洪州宗的重要禅学思想,是禅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以南泉普愿禅师及其弟子赵州从谂禅师、长沙景岑禅师为代表的南泉法系是洪州宗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继承与发展马祖道一禅师"平常心是道"思想的主要力量."平常心是道"思想经历了马祖道一的创立、南泉普愿的纯化、赵州从谂与长沙景岑等禅师生活化运用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桑愉是我国20世纪后50年凸现的杰出的篆刻家之一,因过世较早,对其篆刻艺术的研究不多。本文钩沉了桑愉的生平、交游,历史地阐发其美学思想,揭示其以汉金文为基点、以“方刀治印”为特质,与黟山派拉开距离、自树一帜的艰苦过程,探讨了其艺术作品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东崖作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心斋的次子及其学说的继承者,其理学思想具有两方面的重要特色。一是通过对其师王龙溪“现成良知”说的发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风格;二是通过对其父王心斋“乐学”之教的推衍,确立了自己“天然率性”为乐的学说宗旨  相似文献   

10.
清代浙西词派词人王初桐词作呈现以“雅正清空”为主、“婉约艳丽”与“豪放疏旷”并存的多元艺术风格。形成这种多元词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王初桐个人词学思想的多次转变、纠正浙西词派弊端的必然结果以及词坛生态转变带来的影响。同时,王初桐作为浙西词派中后期多数词人的代表,其词作成为后世了解当时词坛风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20年代是美国体育的黄金时代,体育明星、体育记者和营销专家共同缔造了这个时代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新闻写作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赞美派”与“讽刺派”,他们在主题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点。两个流派不仅在当时推进了美国体育娱乐业的建立和壮大,还发挥着持久的影响力。现在,不论是美国本土,还是中国当下的体育新闻写作均可窥见两种流派的风格遗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丈雪和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临济禅宗大师,为破山大师的大弟子。他在黔中开辟禹门道场,弘传临济禅宗,培养弟子,开发黔北,影响遍及海内外。其之禅学提倡“即心即佛”的本体论、“亲证顿悟”的方法论和“无事即佛”的宗教归宿论,具有浑然一体、棒喝交施和人伦宗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巴黎高等翻译学院院长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创立的释意派理论提出的在口译理解和口译表达之间需增加脱离源语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的理论,结合目前中国高校口译训练现状,特别是针对非师范国际交流专业学生的口译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认为商务英语口译的技能训练必须脱离传统的“口头表述的笔译”,大胆地实行以记忆操练、知识扩大训练为主线的模式,以期改变传统的口译课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五四时期留日派作家作了多方面研究,本文是对这些研究的一个梳理。留日派整体方面梳理的是作家整体风格、创造社、文学研究会与日本文学联系的研究成果,代表作家方面梳理了鲁迅、周作人、郁达夫与日本文学联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无赖派文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文坛,以反叛传统、追求人性自由为特点,对于战后徘徊在虚无与无望中的青年产生巨大影响。太宰治是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该派的文学思想特点。《御伽草纸》这部翻案小说则是太宰治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与他作品中代表性的“灰色”相比,《御伽草纸》反映了太宰治在战时和战后两个时代分水岭时期对于人性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关于茶陵派形成于何时,较为代表性的说法,有形成于成化与弘治两说。考察茶陵派形成时间最为关键的问题可归结于两个因素:一是包括核心成员在内的茶陵派文人群体形成于何时,二是李东阳在这一群体的中心地住确立于何时。根据这两个条件,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正式形成时间应为成化后期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而不是形成于成化早期,更不会形成于弘治问。过去茶陵派研究很大程度上摭蔽了成化至弘治文学的研究,在成化二十几年中其大半还不是茶陵派一枝独秀的时期,而是诸家竞秀,各领风骚。研究成化文学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一概归于茶陵派而漠视此外的广阔的文学天空。  相似文献   

18.
《学衡》杂志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在“昌明国粹”方面,《学衡》派不同意自由派的“弃旧图新”,更不同意激进派的“破旧立新”,而认同于以“存旧立新”、“推陈出新”或“层层递嬗而为新”的新人文主义;在“融化新知”方面,《学衡》派反对“窥时俯仰”、“惟新是骛”,强调摒除西洋文明根据其特殊之历史、民情等为解决一时一地问题而发的部分,而寻求其具有普遍永久性的、真正属于世界的西方文化。在古今中西的坐标上,《学衡》派一方面不同意革命论和进化论,与激进派和自由派相抗衡;另一方面强调变化和发展,因而超越了当时的旧保守主义;在引介西学方面则以全面考察,深及根底,取我所需,抛弃长期纠缠的“体用”框架而独树一帜,成为2 0世纪初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个屋檐下的体育法——体育法方法论的路径选择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价值日益升温.近年来,体育学派和法学派都开始将视角投入这一场域之内.法学派内,大陆法系以“问题”为中心,分别从“部门法”和“体育实践”两条路径进行了体育法的学科体系构造.“部门法”路径以制定法为前提,采用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体系框架;“体育实践”路径,以广义体育法为前提,采用规则与规范二元路径的体系框架.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路径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学科发展.普通判例法系以“判例”为中心,从经验事实出发,不断归纳法律原则,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论构造体育法.体育学派,从体育本体出发,使体育法研究经历了身体的教育法令到社会大众、竞技法令之嬗变.两派由于学科任务的不同,导致天然的学派对立,法学派从“法规范”出发,体育法学派从“社会现象”出发,二者互为前提,互相借鉴,同属一个屋檐下的体育法.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喜用“野”字,艺术上它表现为一种阔大、变幻的境界;社会意识上它表现为一种与统治阶层对立的批判意识;它还表现出一种放纵个性的人生态度。“野”的境界的形成,是杜甫受禅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它是杜甫人生态度、宗教思想与审美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