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2.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暾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改革业已十年有余.基于实证研究,十余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价值诉求、语文课堂生态建设、语文教科书编制、语文教学方式选择、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实践与理论、工具与人文、课改与考改、学生与教师、传统与革新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鉴于这些问题,今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要:重点聚焦“新版课标”培训,切实有效为语文教师“洗脑”、“补脑”;立足鲜活的语文教学世界,着力推进“自下而上”课改实施策略;“三管齐下”改革语文考试,规避基于学生考分来“以学评教”;抵制泛人文教育,恪守“语文姓语”的学科信条;学习“哲学智慧”,树立融通辩证的课程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4.
透视语文本质再析教学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中“语文”的取义 ,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 ,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 ,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 ,对语文本质的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然而 ,对语文本质问题 ,自古就有“文道之争”。现代语文教育中 ,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冲突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 ,又演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结果导致广大教师长期以来 ,在认识上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教学实践中就跟随风向 ,在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学习上偏来偏去。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 ,都难…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金 《现代语文》2014,(3):141-1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正对语文教学进行着大胆的改革创新,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学此起彼伏,让人应接不暇,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诸多盲目改革,哗众取宠的案例。笔者以为,误区不可陷入,创新不是喧哗,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改革更应该紧紧围绕“语文味”进行。  相似文献   

7.
洪蕾 《学语文》2010,(5):52-52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活动”、“整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创造性的发展了语文学习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语文教学基本理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熏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即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迄今已有七个年头了,其间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我们固然无法抹煞,但是在一幕幕看似繁花似锦的课改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不少令人忧心的问题:热闹、自主、合作、探究背后隐藏着的放任、随意、浮躁;“淡化语文知识”后的语文教学,非但没有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事实上,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以往反而呈整体下滑的趋势。语文课程改革由此而进入了高原期,课程标准中缺失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这一问题也逐渐暴露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者面前,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反思,并寻求解决当前语文知识缺失这一重要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大批判,时至今日。语文学科的改革浪潮虽几度“惊涛拍岸”.但“改革从来就是步履维艰。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漪)。因而语文课仍不为大多数学生所喜爱.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困惑。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时出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新《课标》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老师应掌握现代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双全 《四川教育》2002,(12):20-21
“语文课程”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然而,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冲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结果导致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在认识上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实践中就跟随风向,在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学习上偏过来偏过去。经过多年的反复实…  相似文献   

12.
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职语文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的语文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呈现 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已持续近10年。期间,伴随着“语文素养”“语文训练”“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语文学习方式变革”“儿童文学阅读”等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古诗文教学一直受到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针对当前小学传统式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视域融合”的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既可以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学研究视野,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关玲 《凯里学院学报》2006,24(5):115-116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2001年后,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近年从对教改的调查看,淡化了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未使学生汉语水平提高,并与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相矛盾,为此,认为不能淡化语文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7.
过快的语文教学节奏,表面上看似追求“高效”,实质上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应该慢在易错时、慢在重点中、慢在生成处,力求达到以“慢”求“快”,以“慢”求实效,以“慢”促发展,让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8.
置身于今天的这个时代探讨语文课程改革,无疑充满了最为活跃和繁荣的声音。这不仅因为共同的关注、多元的思考推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语文课程改革,同时也因为课程意识的觉醒、课程文化的深化引领我们进一步“走进”语文课程改革。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其对语文教学的创设、对语文学习的转变、对语文资源的开掘都带来了更加巨大而深刻的挑战,势必引起更加广泛而热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对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尚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对语文教学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泛语文”现象泛滥。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关乎语文教学大局的问题是备受关注的。比如大语文教育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等。而有些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更为实际的问题却往往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以下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不要忽视课外与课内的配合这个课外是指语文课之外的其它学科,是指学校语文课程之外的其它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指课下完成作文或课外做指定的语文作业。“语文课程标准”在阐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