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正>“黑障现象”指的是电视纪录片或专题片制作时,常以“黑场”的表现手法实现段落的过渡转换。在文学创作里,过渡就是上下文之间的连接和转换,而对于电视创作而言,这种转换更多地是通过画面的转换来表现,产生的效果应是给予人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妙处。因而,怎么用好过渡,用什么画面来转换故事段落,确实是考验一名编导对整个作品构思的把握与艺术表  相似文献   

3.
张海玲 《视听界》2002,(2):61-61
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原则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记录是“从头到尾”的真实,因此,也可称之为“全纪录”。这是与传统专题片的最大区别,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笔者认为,“全纪录”意味着在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4.
李魏 《记者摇篮》2005,(4):33-3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十年代初时纪录片的叫法儿是“电视专题片”.我们所接触到的作品已经形成基本的创作模式.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述为:画面 解说 音乐.当时的纪录片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一直是电视工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冷凇 《声屏世界》2004,(10):55-56
自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哪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得头破血流。纪录片形式传人中国之后又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几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7.
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纪录片的观念决定着纪录片的走向。对于纪录片这样依赖群体协作才能完成的创作来说,拍摄群中每个成员的纪录片观念是否一致,将最终决定一部纪录片的成败。本文谈论的几个关于纪录片的观念,是笔者在长期的电视实践中经常反思的问题,提出来希望与同仁求得共识。一、“全纪录”的观念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纪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它的原则就是真实地纪录生活。这种真实的生活纪录,是“从头到尾的真实”(达斯宁语),我们称为“全纪录”。这是严格区别于以往“专题片”模式的观念,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全纪录”意味着…  相似文献   

8.
宗戎 《视听界》2004,(5):42-43,41
目前,在中国电视片创作领域中,“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中国的纪录片来说,更是如此。“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平民化”的内涵“平民化”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具体地说,从节目素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纪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要追随生活,参与生活。创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从美学形态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努力做到情感和观念的表达亲密无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张玲 《东南传播》2016,(12):122-123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就是纪录片,有人说专题片从属纪录片,也有的说专题片和纪录片是两码事,更有的说专题片是国外纪录片在中国的变种等等,我用近三十年从事电视专题片编导工作的认识与朋友们交流,现在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多样化,专题片与纪录片制作真没有很严格界限,如果要说有区别的话,只能是在于文学性与纪实性二者倚重的比例差异,主要原因在于美学观念不同,专题片是先立题偏重情感主宣传教化,纪录片是后立题注重纪实偏人文价值,所以我想就美学观念,谈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与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92年3月10日至13日,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广播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来自各省市的30余名从事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电视工作者共同探讨了纪录片的特性及创作规律。首都新闻界及有关学术刊物也派人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的部分意见简述如下。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关系首先摆在大家面前的,是关于纪录片与专题片的观念辨析问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创作界,这两个概念一直相互混淆,这不仅造成称谓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冯宇 《记者摇篮》2009,(6):42-42
作为一种电视创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则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把纪录片的精髓以及它存在的社会意义呈现给观众。一、传统纪录片元素与“新闻故事化”元素的区别近几年来,“新闻故事化”节目日趋占据屏幕主体。这些节目都追求一种戏剧冲突似的方式让事件起伏跌宕,  相似文献   

13.
李虹 《视听纵横》2004,(1):73-74
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去除那些复杂的因素,简单的看起来就像是做“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题。当然,这样的数学游戏要玩得好,还真有许多学问在里面。因为本人是从事栏目纪录片的制作,就从纪录片说起。我们不妨把纪录片的制作分为“加法”与“减  相似文献   

14.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15.
陈欣 《声屏世界》2008,(5):33-34
对于纪录片发展的前景展望,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时代性。时代不同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维下,我们很少地去考虑地理因素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不管我们如何强调纪录片的国际化制作、国际化包装,地理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都无法抹煞,也不应该抹煞,相反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地域性使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地域性使得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纪录片概念很大,包容甚广,什么类别的专题片都可被接纳。只要是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视觉化强且有一定思想容量的电视片与专题片都可以被纳入纪录片的范畴;狭义的纪录片却特指用纪录片的手法与理念去创作有人文精神内涵的、  相似文献   

17.
“真实再现”又称“情景重现”、“现场模拟”等,是指通过演员来扮演、导演来组织,在假定的真实时空中完成拍摄的影视创作行为。这种类似在故事片中寻找创作手段的方法,是否挑战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底线?它将对纪录片的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此予以探讨。一、纪录片创作  相似文献   

18.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9.
任陇婵 《声屏世界》2013,(10):15-17
所谓“大片”.最初专指1994年原国家广电部批准的每年统一进口的10部好莱坞影片。后来。该“专属名词”被一些国人擅自“挪用”。冠之以一些投资、制作规模较大的国产电影头上,再“挪用”至电视业.将电视剧、电视娱乐节目及电视专题片(纪录片)都包进来.遂成为大投入、大制作的影视作品之统称。“大片梦”一直是本土电视人的梦想,狭义地讲,“大片梦”作为“电视梦”最具标识意义的组成部分,曾几乎是“电视梦”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微纪录片是"微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运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将碎片化的素材用数字技术制作成风格简约、主题明确、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短小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城殇》在内容创作和艺术表达方面,呈现出与普通纪录片所不同的特色。在新媒体时代,其创作与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