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的含义有二:一是超越现实人格的理想人格,一是超越现实个性的艺术个性。审美主体的出现,意味着由普通的人转化为审美主体,这包括现实人格转化为理想人格,现实个性转化为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充满重大变化的时期。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激烈动荡之中。长期的混战,加之饥荒、天灾和疫病,迫使广大的北方人民离乡背井,向南方迁移。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迁徙,社会生活的动荡变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形势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变化对人们服装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南北各民族间的服装观念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文化,为隋唐服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魏晋南北朝服装表现出多民族性的特征北魏为鲜卑拓跋政权。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继汉乐府之后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府诗(包括民歌)既因乐府而得名,就必然与音乐机构、乐官制度密切相关。梳理魏晋南北朝主要朝代乐府官署的设置情况和分析乐府文学发展趋势后可以发现:完备齐全的乐府机构是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诗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乐府歌诗的发展趋势也会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甚至改变乐府机构的格局;乐府机构是实现乐府歌诗雅俗交融的催化剂;乐府机构是促进南北朝乐府文学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古画品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部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品评作品,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说明:在解读《古画品录》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成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然表现为由儒转道的倾向,同时,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在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的资源开发力度经历了由弱到强,开发区域经历了由中心地区到边远地区的走势,生物资源亦是如此。文章将巴蜀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叙述分析了巴蜀生物资源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的相关情况,为了使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时段的叙述更加明确,笔者将这个大时段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三个时期,分时期、较详细地叙述分析了这一时段巴蜀地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魏晋南北朝灵活多样的私学教育形式,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时社会动荡有关,私学的昌盛保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就是占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那些无用的谶纬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受到摒弃,在这种背景下,"人的觉醒"成为一个新的理念。云冈石窟作为这个时期突出的艺术成就,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觉醒"这个划时代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清逸超俗以及整体把握自然山水的审美取向,形成了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审美直觉是作者极为重要的素质,是审美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者思维的本能表现,是作家知能、感觉、情感、理智等诸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积淀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分析了审美直觉的三大特点,从而说明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学作品的色彩和旋律。  相似文献   

10.
描述游侠形象是魏晋南北朝较为突出的一种文学现象。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咏侠诗,其中魏晋六朝时期咏侠诗人可作为代表的便是曹魏诗人曹植、晋张华以及北周王褒,他们分别代表了社会三个阶层——皇亲贵族、平民寒士、将士,并赋予游侠以不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历数"缘情"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成就,并指出这个繁荣局面的产生,与那个动荡时代和充满个性解放的诗人主体品格有关,但也并非全是对传统的反拨,而是多有因依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关于魏晋南北朝士人的生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生活状况突出地表现在庄园生活上。在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士人的理想生活也经历了一个大变迁,由数以百千顷的大庄园演化为十顷左右的小庄园,从诸葛亮的薄田十五顷至颜之推的良田十顷,反映出了中等士人生活的稳定性。在这里,它保持着庄园生活精神,在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从事学术活动,推行封建德政,从而实现士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山水诗的产生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强烈精神还乡思潮的风会有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大分裂、大动乱的年代,广大文人士大夫在极度悲苦彷徨中,在毅然走上怀疑、否定名教道路的同时,总想有一个可以栖身的避难所,于是在诗画艺术这一人化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慰与满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善于抒发田园隐逸之乐,谢灵运长于刻画山水景色之美;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本文试图从审美追求、语言艺术、题材形式、意境创造等方面来比较分析其诗歌审美艺术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审美理论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它是渗透着一定观念要求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具体意象,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指向未来的创造性想象。它以具象性区别于一般理想,又以意识性区别于社会发展规律。审美理想是在社会现实基础上产一的,但又经由情感的驱动,通过审美想象和幻想这个中介,表现出英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对现存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6.
江淹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性格的原因江淹的赋作突现了以哀取胜的特色,无论从作品的主题还是抒发的情感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这样的特点正是魏晋文学重抒情的重要表现,故而江淹的作品在上承元嘉下启永明的文学历程上抒写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长期的社会动荡,但是这种社会状况也使得文化和精神方面高度自由,从而导致当时的文人思想各异,因时因地也不尽相同。普遍表现出对于老庄文学的推崇,对于人本身的推崇,至此玄学呈现出一种思潮,那就是更加重视个人意志,提倡表达自由的社会风气,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风气经过各方文人学士的积极宣扬对于主流的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恋爱的季节》是作家王蒙创作于九十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作品中作家对火热的青春、人生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和认识,虽然"燃烧"了,但却是被灼伤的青春和人生,表现在作品中则是作家对理想的向往、憧憬、怀念和对现实的理解、妥协、彻悟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心理。作者在情感上对火热的革命的认同以及理性的反思,客观上提供了让我们重新审视五十年代的文本,让我们对那段历史行为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梅花意象的变迁、审美价值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魏晋之前"梅"被文人墨客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梅与杨柳等仅为早春之景、春景一族,尚未被赋予人格意象特征。中唐之后诗歌中通过与桃、杏、李等花的比较描写,为梅花意象的象征意蕴作了准备。宋朝尤其是苏轼时代的"桃卑梅尊",标志着梅花意象已由实转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南宋"岁寒三友"说,进一步赋予了梅花精神明确的意义,赋予了梅花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意义。而梅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梅自身的色香形之美,梅与水月桃竹等自然景物的组合之美,梅的精神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的传播使用是各民族相互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例证。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为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历史史料,运用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从中央对西域的治理、政治和亲、屯田活动、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汉语学习、语言借用、民汉翻译等方面,梳理出汉语言文字在西域传播使用的脉络;接着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传播使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力量有所减弱,但是汉语言文字在西域的官方地位却一直保持不变,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西域的影响依然卓有成效,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