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不只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体验、感悟的历程,是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成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大家谓其"牵引式"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往往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答案是统一的,因而学习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往往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会使教师不关注教学过程本身。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善于启发式教学,让课堂在一种生成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老师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当语文课堂出现了跟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不一致的"教学意外"时,很多语文老师作出的决策是忽视"教学意外",强迫学生的思路跟着教案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选择一种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课前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一个教学实例告诉我们,追求课堂生成的方法固然可贵,但巧妙的预设也能使课堂更加精彩。基于此,文章从"心中要有方法和模式"等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学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特性.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不论"预设"如何周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互动或外界因素影响,往往会出现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信息、新问题、新情况等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因而学习往往是枯燥的,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我认为课堂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7.
<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仍推行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同时,它也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教学设计和教案等,  相似文献   

9.
正"生成课堂"理念是江苏特级教师李仁甫先生所倡导的。生成课堂主张教师课前精心预备教学内容,写板块式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及教学现场的需要选择版块教案,教学内容为学生和课堂服务,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散文教学却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比如模式化教学、形式化讨论、教师解读为根本,以课前预设目标为前提并且对文本作任意性解读等等。笔者认为,将生成课堂理念引  相似文献   

10.
李建梅 《成才之路》2012,(22):23-23
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环节做精心预设,一切预设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说实话,长期以来,我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的过程。我的每一堂课,课前都精心预设好了。为了上好《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的预设细到了哪个问题由谁来回答。带着我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预设导入音乐《雾里看花》一结束,我问学生:"我们在日常消费时需不需要一双慧眼,把商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需要!""那我们怎样  相似文献   

11.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预设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写出教案,然后课堂上按照预设开展活动.而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预设和生成是新课程、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组新名词。在传统的课堂中,全盘预设使课堂成了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常常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陷阱而兴奋不已,为自己课堂上的缜密的操作而暗自得意,为学生的默契配合而深感欣  相似文献   

13.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下面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做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堂好课,绝对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且课堂上又经过教师创造性劳动,适度调控事先的教学预设与实际的课堂情境之间的差距,从而自然生成出的有活力、有灵动的智慧课堂。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教案)的质量,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与保障。下面以语文教学设计为例,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如何做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正>在目前的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过分地"关注"学生,导致本应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变得单调、乏味。针对这种现状,我从语文教学实际入手,有针对性地对教案设计、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一、教案不再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唯一教案是课堂的预设,需要有师生的共同参  相似文献   

16.
林晓玲 《考试周刊》2013,(29):186-187
<正>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实现"预设"的目标。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尤其是上观摩课、公开课前,更会使出浑身解数精心编制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考虑得清清楚楚,都预设得明明白白,直至认为无懈可击方安心定稿。而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一、精心预设,“活”用生成 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无论教师怎样了解学生,他所设计的教案都不可能符合所有学生的实际,学生提出教案以外的问题是情理之中的事。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写法后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8.
例说导学案设计中的"偏、过、疏、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课改步入纵深的时候,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乃至教师的课堂生存等诸多活动已日新月异,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导学案"正逐渐替代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传统"教案".然而,在日常调研和参与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导学案"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选择其中部分例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与探究的过程,而探究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这便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变数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在课堂上所看到的大都是教师不折不扣地实施着教案。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前进。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围绕教案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预设”教学,要根据师生具体教学交流情况,“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