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2.
<正>"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说明语言文字的思想性与工具性需要紧密结合,因此,英语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应积极渗透道德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文道统一"呢?我认为,自觉遵循有关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是前提,把思想教育寓于英语教育之中,力求达到"文"与"道"的最佳结合。一、渗透德育目标要"明"根据课标要求,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将渗透的德育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时之中,教  相似文献   

3.
“ +”是 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造的 .它的意思是 :在横线上加上一竖 ,表示增加 ;“ -”也是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 .它的意思是 :从加号中减去一竖 ,表示减少 ;“×”是 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 .它的意思是 :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法 .因而把加号斜过来写 ;“÷”是 18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 .它的含义是分解的意思 ,因此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 =”是 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 .列科尔德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 ,所以用来表示两数相等“+”、“-”、“×”、“÷”、“=”的来历$湖…  相似文献   

4.
标准音,应该以一个地点的音为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但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有些字,北京有异读;有些字,北京口语里不用;那就可以适当参考古音(主要是中古音)和今方音(首先是北方音,其次是其他方音),斟酌确定。这种灵活的补充办法,不违背以一地音为准的原则。因为,参考古音,是直接找源头;参考今方音,是间接找源头。更何况所确定的读音,仍属北京音系的范围。一点也没有不合适的地方。为了说明问题,本文举出了五个字,都是一般辞书中,注音有分歧的。附上一些看法,供普通话审音、辞书编纂、文字改革、语文研究、语文教学等方面参考。具体看法也许不够恰当。但是,注音必须统一,审音可以适当参考古音和今方音,该是肯定无疑  相似文献   

5.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6.
(一)(1)谏言:劝人改正的话(2)诤言:直爽劝告的话(3)箴言:告诫规劝的话(4)忠言:诚恳劝告的话(5)名言:名人说过的话(6)格言:含有教益的话(7)诺言:应允别人的话(8)赠言:分别勉励的话(9)留言:临走留下的话(10)预言:预见未来的话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古代汉语范围内,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别的,不明乎此,则往往可能以后起之古义解释更早之古义。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  相似文献   

8.
上古无桌椅,先秦两汉时代的人都坐在“筵席”上,即地上先铺一张大席,称“筵”,“筵”上再加一张比筵略小的席,称“席”,人就坐在席上。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与跪的姿态是相似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以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压在后脚跟上,为“坐”;两膝着地,直身,臀股不接触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跽”。臀股着地,两腿张开且平放而直伸,形似簸箕,为“箕踞”。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坐得靠后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在非正式的场合,人们为…  相似文献   

9.
宁琴 《湖南教育》2003,(7):54-54
说作文和议作文。每次布置作文题后,教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写作文,而是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并在10分钟内写出提纲及部分细节。教师巡回检查后,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站起来说作文,说自己作文的思路,所选材料,要表达的主题。说完后,其他同学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议、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讨论,评议优劣。学生独立写作文。学生写作文限时40分钟,学生动笔,教师计时,既是练笔又是比赛。写作时,不要求教  相似文献   

10.
“象”、“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②形状、样子。如“现象”、“印象”、“形象”、“假象”、“象征”  相似文献   

11.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2.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3.
论“曰”、“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曰"、"言"和"说"所具有的"说话"这一基本词义入手,主要从四方面出发:阐释三者的起源;总结三者在语义和使用方面的区别;统计历代文献中"曰"、"言"、"说"的使用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陈述三者在使用上逐渐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文言文中,“唯”、“惟”、“维”三字经常使用,三者有区别,有时又可以通用,不容易识别,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说明也不详细。现归纳如下:一不通用,读音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成语有升堂入室,查《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释为: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释义用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但要  相似文献   

16.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注:①[腠理]皮肤的纹理。⑦[肌肤]肌肉和皮肤。(14)[火齐]火齐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15)[司命之所属](那是)司命所管的。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我认为这几个注释不准确。一、腠理:这篇文章既然是写名医扁鹊的,“腠理”又是中医学术语,我们不妨看看祖国医学典籍和历代一些医家对“腠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付军 《学苑教育》2013,(1):24-24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它要求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书是为了育人。中医治疗讲究望、闻、问、切相结合,准确而详实地把握病情、病理,以便对症下药。在这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受中医治疗的启发,把它揉进教学中,逐步总结出语文教学的望、闻、问、切。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小学教育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瘸腿”现象,即重“知”(重智力发展),而轻“情”,轻“意’,忽视非智力因素。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非但使我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