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蹼泳运动是脚掌穿戴脚蹼以腰腿发力带动髋膝踝关节作海豚式鞭状运动来获取动力为显著特点而区别于游泳项目,它具有速度快、负荷大等特点。有关蹼泳运动员踝关节损伤资料较少,研究分析蹼泳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情况,探讨其损伤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发展和科学训练。在2010年全国  相似文献   

2.
蹼泳运动是脚掌穿戴脚蹼以腰腿发力带动髋膝踝关节作海豚式鞭状运动来获取动力为显著特点而区别于游泳项目,它具有速度快、负荷大等特点。有关蹼泳运动员踝关节损伤资料较少,研究分析蹼泳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情况,探讨其损伤特点和规律,有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发展和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3.
1986年第四界世界蹼泳锦标赛,在各国潜水爱好者的瞩目下,圆满地结束了。她以新的一页载入世界蹼泳运动发展史册。由于各国蹼泳运动迅速蓬勃的发展,打破了苏联垄断世界蹼泳泳坛的一统天下,促进了蹼泳技术的发展;在蹼泳训练中各国普遍重视陆上专项力量训练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水上训练;对心理训练,也有了新的开拓;奥委会正式承认蹼泳运动为奥运会项目,她是仅次于田径、游泳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蹼泳事业的蓬勃发展,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纪录及金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保持这种领先地位,争取在世界蹼坛上立于不败之地,抓好对青少年蹼泳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已成为关键,本文根据青少年蹼泳运动员的特点及自己多年来的训练实践,总结归纳了青少年蹼泳训练的八个要点,旨在促进我区蹼泳事业的发展及对训练选拔青少年运动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5m蹼泳卧水时的三种冲角角度的测试,进而从人体解剖学原理、力学原理等方面对100m蹼泳运动员的身体卧水位置分析研究,得出了良好的卧水姿势,是运动员减少游进中的阻力、加快蹼频起关键作用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第3届全国体育大会蹼泳比赛女子50m、100m蹼泳前8名运动员比赛技术数据进行分析,对现状与理论最佳值的比较,了解当今世界女子蹼泳项目优秀运动员速度、蹼频、蹼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竞技蹼泳的速度,关键取决于蹼频与蹼幅两个因素,蹼频和蹼幅可有效评价蹼泳技术能力,并能应用到各种训练中,从而提高蹼泳成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民族体中27名少年男子蹼泳运动员的部分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进行选材,并经过系统训练研究分析蹼泳运动成绩与身体形态指标的内在联系与其相关因素,建议从事蹼泳运动业余训练选材时要注重体重指标和腰围、胸围、大腿围大的少年男子运动员。  相似文献   

8.
以备战2007年世界蹼泳锦标赛的四名优秀蹼泳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赛前六周测试四名参赛的蹼泳女运动员的Hb、RBC、WBC、CK、BUN以及T值,探讨赛前集训对我国优秀蹼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初步确定蹼泳运动训练的部分敏感生化指标。研究发现,RBC、Hb与CK可以作为蹼泳运动训练机能测试比较敏感的指标,建议结合训练监控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运动心理学方面对我国优秀青年蹼泳运动员心理运动能力进行研究,通过与我国优秀蹼泳运动员心理运动能力的比较,发现青年运动员与成年运动员在心理运动能力方面无显性差异,认为青年运动员心理运动能力的高水平发展与较早接受专项运动训练密切相关,运动员赛前心境状况较差且不稳定,女运动员表现更为突出,建议在青年蹼泳运动员选材时,要注意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8点星形偏移平衡测试来评价核心训练对优秀蹼泳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的作用。以国家蹼泳队24名优秀蹼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核心训练组和传统训练组。对两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4次,每次50min的运动训练,核心训练组进行以S-E-T悬吊训练为主,瑞士球和其他垫上训练为辅的核心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V"字起等传统的蹼泳腰腹训练。在8周的实验前后进行SEBT测试,检验受试者动态平衡稳定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蹼泳腰腹训练,8周的核心训练更能显著提高优秀蹼泳运动员的前庭觉、躯体感觉、视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肌肉力量、抗外部干扰、行动的敏捷等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具有传统力量训练不可比拟的优势。动态的星形偏移平衡测试能较全面地反映机体对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下肢力量、身体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1.
采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和SONY高速摄像机对沈阳体育学院9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模拟滑道训练中进行同步分析。结果表明:速度滑冰运动员侧蹬腿与支撑腿表面肌电原始电压有显著差异,左右伸膝肌群(腓外、腓内)在滑行过程中放电高于其他肌群;左腿为侧蹬腿时,半腱肌在膝关节折叠成小角度时放电最为明显;双支撑阶段右腿屈伸肌群表面肌电标准化电压在膝关节角为110~120°时达到最大值,在膝关节角大于120°之后肌肉力量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2.
Literature examining the recruitment order of motor units during lengthening (eccentric) contractions was reviewed to determine if fast-twitch motor units can be active while lower threshold slow-twitch motor units are not active. Studies utiliz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m (EMG) amplitude, single motor unit activity, spike amplitude–frequency analyses, EMG power spectrum, mechanomyographic, and phosphocreatine-to-creatine ratio (PCr/Cr) techniques were reviewed. Only single motor unit and PCr/Cr data were found to be suitable to address the goals of this review. Nine of ten single motor unit studies, examining joint movement velocities up to 225°/s and forces up to 53% of a 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found that the size principle of motor unit recruitment applied during lengthening contractions. Deviation from the size principle was demonstrated by one study examining movements within a small range of low velocities and modest forces, although other studies examining similar low forces and lengthening velocities reported size-ordered recruitment. The PCr/Cr data demonstrated the activation of all fibre types in lengthening maximal contractions. Mos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for lengthening contractions of a wide range of efforts and speeds, fast-twitch muscle fibres cannot be selectively recruited without activity of the slow-twitch fibres of the same muscle.  相似文献   

13.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为依据,参照其它院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情况,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探索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成因。结果表明: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度低,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口少,活动中受伤的比例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场地设施、锻炼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及锻炼氛围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建议学校体育场馆要尽量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安全防范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复合式训练应用于中国冰壶国家队运动员的非冰期与冰期衔接阶段中,探讨其优化精英冰壶运动员扫冰能力的效果。方法:采用常规力量训练与复合式训练分别对备战北京冬奥会的冰壶国家队全体20名运动员实施8周线性周期力量训练,测试训练前、后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扫冰推拉压力、扫冰频率以及扫冰绩效值,采用协方差分析测试数据,计算训练效果的组间效应量(d)。结果:相对于常规力量训练,复合式训练更能提高国家队冰壶运动员的扫冰推出压力峰值、拉回压力均值/峰值、扫冰频率、扫冰绩效值(d=0.9~2.8),但改善扫冰推出压力均值的效果较小(d<0.2)。结论:复合式训练比常规力量训练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精英冰壶运动员的最大扫冰推出压力、扫冰拉回压力以及扫冰频率,从而优化扫冰绩效值。  相似文献   

15.
想象训练研究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十年刊载在中美四种主要期刊上的想象训练研究报告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想象训练正在从有效性研究向过程变量研究深化 ,研究面也由简单技术向复杂技术扩展 ,指出了目前复杂技术研究明显不足 ,还指出了基础理论在过程变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想象训练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为想象训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3年和2004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不同级别前16强运动员的组合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和对比分析,探索实施新规则对运动员组合技术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实施新规则对各击数组合运用率的影响不大,但平均每局运用次数上升,说明新规则增进了比赛的激烈程度,有利于提高竞技性和观赏性;大级别运动员2击组合运用率提高4.8%,3击和4击及4击以上组合运用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2击组合是大级别运动员比赛的制胜法宝,但有技战术单一化的趋势;中、小级别运动员均出现2击组合运用率下降,其他击数组合运用率上升趋势,显示出新规则有利于引导中、小级别运动员组合技术向着多元化、多击次方向发展;实施新规则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加强运动员专项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的针对性训练.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for 10 min twice a day for 27.5 days was evaluated in 20 human subjects, of whom 10 formed a training group and 10 a sham training group. The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 max), maximal ventilation, breathing frequency during maximal exercise and the distance run in 12 min on a track were determined in addition to resting peak expiratory flow,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 (FEV1), with alveolar oxygen tension (pAO2) during maximal exercise being calculate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creased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from 93 (range 38-118) to 110 (65-165) mmHg in the training group (P less than 0.0005), but did not affect VO2 max, ventilation during maximal exercise, peak expiratory flow, FEV1 or FVC. However, breathing frequency during maximal exercise decreased slightly from 56 (44-87) to 53 (38-84) breaths min-1 (P less than 0.05) in the training group only; but the calculated pAO2 did not increase from the pre-training value of 126 (116-132) mmHg. The maximal distance run during 12 min increased similarly in the training and sham training groups by 8% (3-12%) and 6% (2-12%), respectively (P less than 0.01).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resulting in a 32% (0-85%) increase in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does not change FEV1, FVC, peak expiratory flow, VO2 max or work capac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 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 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散打组合动作”的概念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12年以来的有关武术方面的论文、论著,观察、统计全国散打锦标赛,特别是2002年全国散打锦标赛录像资料,并聘请专家、教练进行效度检验调查问卷,对武术散打组合动作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研究;界定了散打组合动作的概念,明晰了各类组合动作中的高频和高分组合的发展趋势,为散打技术、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和科学有效地进行散打组合动作的训练提供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硬地面与非硬地(水中、沙地)界面上进行“plyometric”训练对运动表现与肌肉损伤的影响,并提出运动训练实践建议。研究发现:硬地与水中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且干预效果相似;硬地与沙地进行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不同的测试指标反向纵跳、蹲跳、垂直跳的干预效果存在异同。水中和沙地相对于硬地面进行plyometric训练可以明显较少训练后肌肉酸痛程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硬地面适应机制:肌腱复合体和关节的训练适应机制;神经-肌肉对训练的适用机制等。水中和沙地的适应机制:“离心-向心”转化速度;神经冲动与适应机制等。对运动训练的建议:在水中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水面一般在身体的腰部-胸部位置,水温的选择一般在27°C左右;水中、硬地plyometric训练的干预周期介于6-10周之间,每周干预频率介于2-3次之间;组合界面plyometric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当在硬界面时,中等负荷量可诱导出最佳的效果;在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强度比量更重要,且小强度优于大强度;不同年龄、性别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要选择适应的训练手段,水中和沙地面可以作为传统训练的替换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