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法律上的合同讲究的是"白纸黑字"。"先小人后君子"指的就是商业交易中双方签署的"契约"。法律本身是强制遵守的道德标准,因此"契约"就是签订该合约必须强制遵守和执行的  相似文献   

2.
一旦所有道德基础都崩塌,人们为什么要相信法律?如果法律被信仰正是因为它是建立于道德的内核之上,一部没有道德内核的法律又怎么可能得到真正运行面对道德,当代中国人难免给人一种态度暧昧的印象。一方面他们极力贬低道德作用,一方面又明白无误地宣称中国正在面临一场道德危机。一个自称有着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着无数道德君子的国家,为什么面临道德危机?中国人失去道德能力了吗?不得不承认的是,道德一词在这个国家已经变得声名狼藉。就国家而言,政府一讲道德,民众就会发笑——"请先治理好贪腐问题再说吧!"社会上也有人谈道德,但情况通常不妙,他们常常会  相似文献   

3.
辛娜 《今传媒》2016,(1):59-61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中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任何时代的思想家在研究法的问题,如果想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无一例外涉及到法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所以,人性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今中外的法学家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众所周知,人之异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性在于道德性,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和增强人的行为的道德性所创制的一种社会机制.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法律的道德性与道德法律化在中西方法律思想演变中多有体现,研究二者的补充关系对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明勇 《大观周刊》2012,(30):57-57
排除强制配偶、父母、子女等亲属出庭作证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规则,它有利于保护亲情,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和谐;有利于对犯罪分子实行教育改造;同时符合证据运用的客观规律。我国《刑事诉讼法》将此制度规定纳入刑诉立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体现了在亲属问题上法律同道德的一种选择。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的规定不能无视人类基本的情感和人性,这也是刑法应有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秦恒 《新闻前哨》2014,(7):33-34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保障社会平稳运行和发展的手段,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也不例外,道德约束与道德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控制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新闻传播职业的道德概念所谓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新闻人,在长期的职业实践和新闻传播中所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关系的总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在新闻出现后人类在实践中,由于工作需要而总结出来的.是源于最早期的一些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的博弈——论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人肉搜索"从产生之时就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它同个体隐私权保护之间存在着道德与法治的双重困境。《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了隐私权的地位,为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开启了新的一页,但是从规范的具体化到实施的有效性都尚存一些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第一案为样本,对中国式人肉搜索进行道德根源分析,指出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规范"人肉搜索"的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众传媒的言论自由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今天,应当如何回应在传媒活动中所发生的诸多关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仅仅通过法学意义上的认知与探讨,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二难命题”,显然不是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知情权与隐私权是一对关系权利,相辅相成,具有平等的权利地位。平衡传媒活动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有赖于我们建立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大众传媒及其言论自由以及知情权和隐私权进行道德意义上的分析与理解,进而确立“把人作为目的”这一基本原则,并给予个体权利以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在大众传媒的道德选择中获得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博 《大观周刊》2012,(10):14-15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早期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有关,同时也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疏忽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有关。要解决各方面原因,矫正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梁巍 《大观周刊》2013,(12):51-51
本文就法律与道德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并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行政领域体现出来的行政道德更有核心的作用。自古至今,人们不懈地追求着行政道德,然而在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却时有发生。它在公共行政中的表现,已经严重地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有效治理行政道德失范,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以德治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规范信息行为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要通过道德教育、赏善罚恶、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等建立一个调控机制。同时,道德调控还要与法律、技术手段相结合。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但是,如果社会没有道德——主要是一套规则并加上对规则的尊重,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与道德规则重合的法律规则——我们的饭也会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着  相似文献   

14.
张玉莲 《新闻知识》2012,(4):104-105
传媒的道德责任是将传媒文化与传媒形象有机的结合,同时传媒的道德责任也是传媒伦理的核心内容。传媒的道德责任是由传媒道德原则和传媒道德规范所构成的,其根源是公共性和公益性。传媒的道德责任主要是来自传媒伦理的客观规定,应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传媒的道德责任具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责任,是将制度、规范、美德相互统一的一种道德责任。传媒的道德责任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中包括了爱心、诚心、义心,是传媒的道德责任重要组成部分。传媒道德责任不仅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也是个体与整体的完整统一。本文通过对传媒的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传媒的道德责任的范围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性。  相似文献   

15.
岳亚峰 《新闻窗》2014,(1):42-42
一、新闻道德内涵 新闻道德的内容,明确了新闻道德理论的范围,同时还从理论上说明了道德问题的类型,同时也是新闻道德理论建设的基础。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构成部分,新闻道德内涵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的职业特征相关,反映出了相关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呈现的道德观念、品质、原则等等,是通过长期的工作以及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冲突中的信息道德与信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作为信息经济调控工具,信息道德与信息法有着功能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性质的不同,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一旦同时存在,就经常处于冲突之中。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道德与信息法社会调控的功能;随后阐述了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冲突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解决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冲突的设想;适度之度和谐发展,目的是在两者适度的冲突中促进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19.
10月13日,广东佛山五金城,再一次以最为残忍的方式展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沦丧与人情冷漠。 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都当没有看见这一幕。就在此期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她在血泊中痛苦地抽搐。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道德是法律实施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法律实施的目的,法律信息化建设是法律实施的保障和条件。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贯彻与施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法律的执行——执法;二是法律的适用——司法;三是法律的遵守——守法。目的是促使法律内容的实现,把文字中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是将法律规范的抽象行为模式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