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列求和中的堆积问题,是应用初等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列求和问题中的难点,将此问题进行总结推广,给出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中堆积问题求和的两个公式:Sn=Cn^1α1+Cn^ 2D与Sn=α1/1-q[n-q-q^n+1/1-q](q≠1)。但对于一般数列求和中的堆积问题,仍有待于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把类比法合理运用到数列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弄清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两类特殊数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引导发现、猜想,学生能从中学会发现学习,也更加深了对两类数列基本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数列是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重要内容之一。数列综合题在高考中常常作为中档题或压轴题。等差数列是数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解答数列中的有关问题时,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在等差数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数列求和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已有通用的公式可循,学生多能熟悉掌握,应用自如。而数列的种类繁多,求和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学生对一般数列的求和问题往往感到困难,不知如何着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一般数列的求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下面以如何讲好数列极限的概念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问题.1.课前:既要认真分析教材,又要具体分析学生数列极限概念是高中阶段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其主要原因有两个:1.1“无限概念”的理解;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注意过无限的数学模型,更没有无限变化过程的实践.可是在数列{a_n}的极限是A的定义中,恰巧有两个“无限”,一个是“自然数n无限增大”,另一个是“a_n无限的趋近于A”.而这两个“无限”又是数列极限定义的核心.学生对无限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是极限难学的原因之一.以前学生接受的是有限的过程,而人们为了认识某些客观事物的本质,必须把它们放在无限的过程之中,才能完成这个认识.这就需要老师的诱导达到思维上的一个飞跃.1.2 学会和理解用数学语言描述无限:无限不能脱离有限而存在,没有有限也就没有无限.定性地“描述”a_n无限趋近于A,必须借助于“任意小的ε>0,总有|a_n-A|<ε”的数学语言.这样的数学描述,将数列极限定义的“两个无限”的表述的准确、清晰.学生不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列极限的“两个无限过程”是极限难学的原因之二.鉴于上述原因,在备课时必须把握重点,除着重分析好这两个无限的过程外,还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等差数列的两个判定方法,供学习中参考,现举例说明其方法和应用.1 通项公式是n的一次式,即通项公式判定法.数列{a_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_n=pn+b(p,b为常数)证:必要性,设{a_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a_n=a_1+(n-1)d=d_n+(a_1-d)记:d=pa_1-d=b ∴a_n=pn+b(充分性)若a_n=pn+b(p,b为常数)则a_(n+1)=p(n+1)+b ∴a_(a+1)-a_n=p(n+1)+b-pn-b=p(n=1,2,3…)故{a_n}是等差数列.∴数列{a_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_n=pn+b(p,b为常数)2 前n项的和是n的二次式(不含常数项)即前n项和判定法.  相似文献   

7.
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学建模中常常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既可考查等价与化归数学思想,又能加深考生对等差与等比数列的理解,因而这类题目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故以一阶线性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基础,推导出二阶线性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  相似文献   

8.
等比数列求和是高中数学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因没有接触过求和方法,产生思维断层,常无法把握其本质。从HPM视角出发,通过合理选取、重构相关史料,融入数学文化,以认知、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四个层面为指引,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设计一种较新颖的等比数列求和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概念,感悟文化魅力与数学价值,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10.
立体几何是从平面几何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主体图形的局部性质则可通过一个面图形的性质去认识。因而,解决立体几何问题通常是将其转化为平面问题加以解决的。在“直线和平面”这章教材中,这个转化是通过作平面来实现的,而平面的基本性质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理论根据。例如,在立体几何中用来具体刻划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三类空间角问题的求法,充分体现了这个转化思想。要确定和计算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适当的点,将异面直线之一或将两异面直线同时平行移动,使求两异面直线阶成的角转化为求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交角,要确定和计算直线和平面所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归结原则寻求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联系,从而将两类问题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一、“小群体”的社会学意义“小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要知道“小群”的意义,必须了解“社会”,要知道“社会”,必须先讲一下“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社会学以社会整体及其部分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凡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联系的领域,无不留下它们的足迹。”社会学是人民教师认识教育现象的基础学科。教育过程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中小学生作  相似文献   

13.
“选题”,是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和起点,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所谓“选题”,就是选择研究的问题。它基本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确定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三是选择研究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定一个有意义、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对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成果的取得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决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问题解决者在头脑中以某种方式来呈现问题,使问题的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目前对问题表征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集中于学科问题上,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发现问题表征对数学问题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因此研究问题表征对数学学习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数列极限的直观描述和“语意”上的过渡,得出数列极限的“ε-N”定义,并阐述如何应用数列的“ε-N”定义来证明数列极限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6.
现在,很多教师都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这是可喜的。可是“课后回顾”工作却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不少教师一上完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案原封不动,教学笔记上未留下任何新的墨迹。 其实,“课后回顾”是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如同备课和上课的各项基本功一样重要。我认为,进行“课后回顾”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1.“课后回顾”是教学环节之一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一般地说,传统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苏联教育科学博士巴班斯基在分  相似文献   

17.
多音字的存在是汉字充满魅力的一个原因,多音字的音义大多是紧密结合的。“蛇”字作为一个多音字,在《广韵》中有“託何切”“食遮切”“弋支切”三个不同的音。“蛇”读音为“託何切”,与“它”关系密切,但这个读音已经消失。“蛇”读音为“食遮切”和“弋支切”时,两个音所承担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蛇”字的书写形态丰富多彩,故也对出现在不同古籍中的异体字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基本架构设计中,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质量控制点的设计至关重要.而“学校”“专业”两个层面,既关乎办学整体运行,又涉及人才培养具体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9.
对数列极限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求n∑i=1ai极限的几种方法,而利用级数收敛和无穷小数列的性质两种方法较为灵活,部分nΠi=1ai数列的极限可通过取自然对数转化为n∑i=1ai来求解.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作品意象丰富,题材广泛,在五四新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鲁迅的作品,始终有两个隐藏的主题——“怕”和“爱”,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这两个内隐的主题的涵义、关系及本质,揭示鲁迅作品深层的思想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