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之洞是提倡实业教育的先驱之一,他把“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决策,为发展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不仅兴办了实业学堂,规定了实业学堂的分类分级,而且提出了实业教育的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培养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官、民广泛设置实业学堂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清末官民兴办实业学堂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且经过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的历练,逐渐向规模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羁绊严重,清末官民置办实业学堂还存在诸多弊病。研究清末实业学堂的发展历程和弊病根源,对今日职业技术学校的营建和管理有历史借鉴功效。  相似文献   

3.
记忆     
<正>张之洞(1837.9.2-1909.10.4),字孝达。张之洞一生崇尚"经世致用",把"为国尽忠心,救国于危亡"当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兴办实业,培育人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在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张之洞直言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发展近代教育的主张,形成了较丰富的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是其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不仅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而且是实业教育的重心。围绕实业学堂  相似文献   

4.
高等专科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性。高等专科教育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专业教育,培养基层和生产工作第一线的高级专门应用性人才。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如以左宗棠于1866年在福建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为标志的话,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此后,以培养掌握西方科学技术人才为目的,实施实业教育救国的方针,又兴办了一批实业学堂,1902年《奏定实业学堂章程》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行之最为无弊,而小试则有小效,大试则…  相似文献   

5.
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兴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江南储材学堂是甲午战后兴办的颇有特色的学堂之一。作为一所兼外国语和技术实业性质的综合性学堂,它是中国近代最早实行分级学制的滥觞,在早期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该学堂的创办背景、开办情况及历史影响,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末的实业教育.所谓实业主要是指农、工、商、矿等经济建设事业,有时也包括农业、铁路、蚕桑、森林、水产、医学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业.而发展这些事业所兴办的教育,即为"实业教育".在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概念引入,到概况引介,再到实业学堂萌生的艰难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9.
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它由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为开端,而后发展到创办新式实业学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军事技术,再到派人出国留学,以便更直接、更迅速地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教育事业的举办,首次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一批新型人才,客观上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认为,实业是富强之本,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才可能强盛;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才能不依赖于外国,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为中国社会经济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襞一心向学、终生不仕,以"修于野"的人生志向,坚持在民间讲学和进行社会实验。他制定会讲制度,热心讲会活动,建宗会、办义学,以期改造社会,见龙于世。  相似文献   

12.
俞启定 《教育学报》2005,1(5):68-74,81
古代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必然与选拔官员的选士制度紧密联系。经历了汉代太学为选士的一个途径,唐代官学为科举的一个来源,宋代学校取士替代科举取士的尝试,到明清学校与科举的一体化,学校与选士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受选士的支配也越来越强化,乃至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归根结蒂是服从于封建政治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要求仅在其次。近代政治形势和教育体制发生根本变化后,科举的废除就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文脉浩荡,滋养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民国时期是一个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山东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教育家。他们自幼胸有鸿图,先后受过传统私塾和新式学堂双重教育,学养深厚;后游学日本,研习教育;归国后传播新知,兴校办学,传承文化,为近代山东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言行彰显了鲜明的士人风骨: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赤胆忠心的民族气节,扶危济困的侠义心肠。他们是近代山东新式教育的奠基者,堪称后辈楷模。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张人骏一直出任地方督抚大臣。张人骏对于新政的态度颇为复杂,尽管内心并不赞成,但因职责所在而实际上又不得不推行。尽管如此,张人骏在各处所办新政也并不纯属表面文章。事实上,无论是办学堂,派留学,练新军,还是筹办宪政,张人骏在各省督抚任上均按部就班进行。山东、河南、山西、广东与江苏宁属地区的新政,实际上并未因张人骏担任督抚而受阻。推行新政的地方督抚情形非常复杂,可见清末新政改革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一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沿革,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托忒字的创制、普及和推广,托忒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京师开办了专门学校。其次,八旗蒙古官学的发展,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伊犁、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地区的蒙古官学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了几大亮点。第四,当地官员为蒙古官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实事。第五,新疆地区的蒙古官学在满、蒙、汉、俄等多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规模、层次和办学水平都达到了领先的程度,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德州地名是德州自然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地名文化。文章通过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德州地名的考察,认为:1.鲁西北古代民间具有崇拜天庭、地祗、圣杰、仙真等道教的祠祀类型;2.当地具有盛行奉祀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及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信仰特点;3.形成道教区域文化特点的成因是,道教的大肆宣扬、通俗文艺的耳濡目染和民俗节日活动的推动,民间心理需求、官方崇祀和碧霞元君无所不能的灵验,及中华包容文化、民众信仰的功利性等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政治上分裂动荡,官学式微,儒、道、佛、玄的并存,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异性发展和多元化,学术思想比较活跃。这为魏晋时期的私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形成了魏晋时期私学繁荣昌盛的局面。魏晋的私学又不同于先秦的私学,具有很多极具历史意义的特点,它承担起了传承、创新思想文化的历史重任,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