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面临文学性迷失问题。这将使文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面临逻辑的解构。文学性迷失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迷失。因此,纠正价值偏见、兼顾文学的关系属性考察与固有属性考察、强化文学性的共时普遍性与特质性等等是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学术清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历史话语的文学性分析,旨在说明文学性不仅仅是文学的特有属性,也是历史话语的本质属性,从而为当前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底层文学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还是在叙述视角的采用方面,抑或是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性。底层文学就是新世纪的先锋文学,其文学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4.
要研究歌词的本体特征,必先从歌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入手,并结合歌词的自身属性来讨论。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歌词有区别于诗歌的特质:未完成性、群体性、意向性。而歌词本身又具有文学性、情感性、音乐性等本质属性,因此歌词是文学和音乐的集合体,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研究歌词的本体属性,可以为歌词创作和声乐演唱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从"外科式手术""历史性文献"和"劣质翻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过程中的"文学性"缺失现象,旨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文学创作中,如何理解乡土文化是一个关乎作品文学性高低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文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必要的反思,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乡土文学创作的质量。我们认为,文学中的乡土文化书写应该遵循"文学性"、"艺术性"的标准。从文学性视角来看,文学中的乡土文化因其个体化程度不同体现为现实的、文学的和原创的等三种性质不同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代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不断显现,在文坛上也引发了文学是否会消亡的论争,人们往往从文学性的扩张角度去探讨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其反面的视角——非文学性,也正是非文学性的存在才使文学性更加的凸现出来,更需关注的是有时文学中的非文学性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学性。本文所涉及的非文学性因素即历史诗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属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编撰古代散文史,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对古代散文的文体分类要讲究科学性.为避免随意分类带来的混乱现象,取用古代文体分类规范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必要的.二是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不能一概而论.古代散文是一个超级文体类型概念,由多个次一层级的文类组成.对古代散文文学性的确认,最好分类而言,不要一概而论、笼统言之.三是古代散文史的书写策略应以纪史为主、论史为辅.  相似文献   

12.
文学性新释     
自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罗曼·雅各布森标举"文学性"以来,文学性就成了一个评判文学的重要概念和尺度.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争议的"理论话语".合理的文学性规定应该是:文学性等于诗性、语境关联性和诗意对话性.形式主义的文学性是最纯粹最深刻的文学性,但同时也是缩小化的、有着严重局限的文学性,它是一种小文学性;文学的语境关联性和诗意的对话性则是大文学性.文学性具有三层本质和三圈结构:外层为语境关联性;中层为诗意对话性;深层为诗性.诗性不是它的全部,而仅是它的里圈和核心层.今天,小文学性已逐渐为大文学性所包融,诗性、诗意对话性、语境关联性也越来越趋于一种融合态.小文学性与大文学性,或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着周期性、或轮回性的互动倾斜关系,文学性最终应是一个周期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曹禧修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1):29-32,47
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的文学性,文学性的内涵准确地说并不是文学独特的表达形式,而是文学独特而有“灵性”的表达形式,也即“成为内容”而且也“意味着审美对象”的形式。只有它才是文学性的真正内涵所在。因此,从理论上讲,文学研究只有“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才有可能真正触及文学的内核,抵达文学的本体;既呵护文学的灵性,也揭示出文学的内部规律;既防止纯粉碎的外在研究规避文学表达形式的特殊性,也防止纯粹的形式批评有意无意地宰割文学的灵性,真正做到把形式的分析与意义的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马大康先生在《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从"文学性"到"娱乐性"——一种解构文学本质观的策略》值得商榷。首先",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如马文所说的那样,是"循环论证的结果";它是人类言说文学本质的历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对于文学本质提问方式的改变。其次,马文对伊格尔顿的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反本质主义"并非意味着必须将"文学"的概念随意化,甚至取消这个概念,而是意味着将"文学"这一概念作历史的、具体的理解。第三,不能用"娱乐性"代替"文学性"来界定文学活动的本质,因为文学活动带给人的审美愉悦是超越娱乐之上的"忘情之乐",即人获得解放、自由之乐。在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低层次的娱乐,以至"娱乐至死"的今天,更应提倡这种超越感官享乐的"忘情之乐"。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散文”概念的提出是一次对散文“在”本体的文学性的逼近。它的产生是 2 0世纪初西方文学观念引入当时中国文坛的结果 ,源于当时作家对西方文化、思维霸权的敬畏和遵从。“文学散文”从众多的散文文体中凸现出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散文依据文学性强弱来划分散文等级的制度已开始形成 ,而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当时作家对文学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对散文本体而言 ,以“文学散文”指称 ,还是以“文章”指称 ,都不过是一种命名而已 ,它不可能改变散文的正宗 ,这必然导致人们对散文本体认识的“遮蔽” ,并深深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散…  相似文献   

16.
“文学性”观念自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样一种无根状态的文学性观念无法摆脱本土的人学困境,与现代汉语语境形成悖论。对于西方文学性话语不加反省地接受所导致的迷失,应该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在20世纪初由形式主义者提出后,一百年间经历了新批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对其内涵的补充与深化。发展到以消解中心、崇尚娱乐与消费的今天,解构主义者注意到了它不但在文学而且在非文学中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性研究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一、文学视野这里所说的文学视野,主要是指以文学的眼光看待文学。就文学而言,其价值应该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东西,即其文学性,而不是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统一在“中华”或“中国”上,二是统一在文学上,即文学性应该是第一位的,民族性只是第二位的。文学性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编写与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的“度”,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和强化“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普通高校的中国文学教学应逐步推进多民族文学的教学,在突出文学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文学性,找到各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中的坐标。  相似文献   

20.
文艺学是对一种学科门类的称谓,它主要是"研究文艺的本质、规律和特征的学科"。这里文艺是指在"世界文艺"意义上理解的文学艺术,应该是指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艺,因此,对文艺学的建构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文艺学探讨的问题主要是纠缠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视野的局促导致了中国文学中文学性的缺失。改革开放后,作为对文学工具论的反抗,中国文艺学研究的借鉴对象从以前苏联文艺理论为主转向了以欧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