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的中国小说界潮起潮落,“热点”复杂多变,从朔小说到“新写实小说”的兴起和衰落,再到陕西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各领风骚的作品,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叫“世纪末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5.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小说”一词由古代的过于宽泛到现代的相对节制的界说,呈现出从化小说到学小说的古今历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正是言小说、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前后出现。现代小说的生成与言一致的现代汉语之间形成互补的同构关系,而“小说”一词也因之真正获得了作为学样式的当下界定。只有从这一界定的基点出发,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避免历史的误认,同时也才可能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价值进行现实的确认,从而有助于较为准确地把握中国小说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赵新的小说创作由写农村“好人好事”起步,新时期初转向“问题小说”的创作,到20世纪90年代,则更注重对农村人情世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9.
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语言转型以往被认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但是在小说领域中,它其实也是从古代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型;因为“五四”之前,白话小说已经成为主流。现代白话是经过欧化以后产生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异质成分,在构成方式和言说方式上与旧白话都有重大不同。现代白话是现代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白话,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都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11.
小说观念到晚明产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文章从三方面探讨了其新变:第一,由“史馀”到文学的小说本体论的变化;第二,由认知、劝诫到审美的小说功能论的变化;第三,由“实录”到“虚构”的小说创作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私小说是产生于日本,影响到中国现代学的一种小说形式。中、日私小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日本私小说的“自我”是自我封闭、不求进取,内向深深的反省;而中私小说中的“自我”却在渭叹感伤中潜伏着进取、反抗、并伺机向外扩张个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作家的个人境遇、社会化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小说,由20世纪初对人的发现,对传统文化决绝反叛的人的文学;到新时期的精神空档,无根一代的寻根小说;到极力逃离,非理性审视的先锋小说;再到理性“审父”的《白鹿原》,对人的发现及对个体生存平衡的构建是现当代文学史无法规避的两大主题。与“寻根”“先锋”文学视点不同,《白鹿原》文本在对宗法文化的审度与批判中,兼有宗法文化里温情脉脉的一束光亮,使得其以理性的、整体的、发展的视点客观冷静地审视“父”的羁绊与“子”的叛离。父子关系裂变背后是传统宗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承继与剥离,即人类生存平衡构建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小说,到了唐代,进入了成熟期,其主要特点正如鲁迅所说,“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对于这个特点中的“始”及“有意”如何理解,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本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化的土壤,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学精神和化心理。“七”的运用,不仅对构成“七星”这一形象群体和“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的情节安排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影响到了小说形象体系的建构,即它通过对小说形象体系意蕴的制约和规范,在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和故事情节安排中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并且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历来对小说的虚构讳莫如深,“真实”、“真实性”之类的概念充塞着小说理论,批评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我国在20世纪中期,这种对“真实”的崇尚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小说家们对“虚构”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理直气壮地为“虚构”正名。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模写,把虚构推到了一个极端的位置上,并转向从内心世界开掘主观真实。现代哲学为现代小说虚构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缘于对“文革”的反思,表现荒诞意识的方法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荒诞意识不同,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带有中国本土色彩;荒诞意识最终被默认,在新时期小说中经历了从问题到背景的转换,新时期小说不得不用日常生活来抵抗荒诞,这同时也意味着荒诞意识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北村是新时期学中有宗教情感的作家,他的小说从形式的先锋性实验转变到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从热衰于小说技术的不断创新到宗教信念的“布道”,经历了新时期小说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变革,试图在汉语小说里建立学终极关怀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19.
从张爱玲早期到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经历了由显身向隐身演变的过程,而在早期叙述者显身的作品里,叙述者穿行于显、隐之间。张爱玲承袭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手法,保留了“说话人”的旁观者姿态,同时借“虚拟情境”达成与读者的沟通,舍弃了“说话人”为“社会尺度的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