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街)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研究发现:城镇化对我国民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而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又可以促进城镇化;政府的主导是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发展的关键,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在主观上也要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要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民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失去了本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更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在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和合理化的组织管理下,走时代性与传统性的革新之路,才能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加快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进程,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体育课程政策,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专门研究,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民俗体育项目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规范民俗体育运动项目赛事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摘要: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回归不仅是我国民俗体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当前这种回归却陷入“土洋之争”的对峙困境中。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对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症结进行论析,旨在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提出新的建议。研究认为: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文化流失、传统理论根基缺失、研究范式生命力缺失、研究定位迷迭的现实,剖析理论依附、文化失语、文化异化等问题;坚持学术批判与扬弃,构建自主学术理论;坚持整体思维的研究范式,促进研究范式多元互补;坚持研究内容的多元视角,加强民俗体育文化多元区域互动;坚持研究方法的交叉互补,拓展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与时代衔接。  相似文献   

4.
体育强国建设中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进入建设体育强国新的发展阶段,这对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内容,探讨了建设体育强国对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基础环境破坏、生存方式变异、传承式微、文化影响力缺失等困境;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视角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体育强国是目标,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经济是基础,完善体育管理体制;“以人为本”是宗旨,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全球化”是趋势,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教育是根本,让民俗体育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探索影响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并探讨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对策,主要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土社会西方化与城市化消解了民俗体育的生存土壤;2)政府全面主导“送体育下乡”挤占了民俗体育的传承空间。本研究对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提出来了以下对策:1)政府主导政策研制与路径选择,解决发展中不够的问题,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条件与空间;2)促进文化主体价值观念转变,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条道路”,为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生存土壤;3)加强基层文化传承模式创新,构建“健身联体+全科体育指导员”传承模式,解决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不和的问题,实现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摘要:根据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开展形式,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新时代我国农村地区民俗体育发展的形式、局限与路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民俗体育逐渐向着现代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民俗体育活动增多,形式多样,但在广大农村地区民俗体育存在个别突出,一些项目甚至有颓势现象;2)民俗体育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民俗体育生存的土壤发生改变,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缺乏组织机构,民俗体育无专业指导,民俗体育设施不完善,民俗体育参与者没有持续积极性。要提高对农村民俗体育的认识高度3)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发展民俗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发展农村民俗体育能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4)推动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民俗体育的内容,通过民俗体育实施农村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人们对农村民俗体育项目的认识,加强各环节管理,做到精准扶持,让民俗体育从业者脱贫致富,推动民俗体育项目百花争艳,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小康生活质量。通过对民俗体育项目本身、民俗体育项目发展平台、民俗体育管理、民俗体育从业者四位一体进行研究,多途径探索新时代农村地区民俗体育发展局限性问题和推进其发展的路径,对新时代农村地区民俗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面对原有社会结构的拆分和重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在多重张力下确立基本方向和路径,使其能够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冲击下依然焕发生机、持续稳定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其保护的动员和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传承保护正成为我国民俗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的进阶和程式,也是繁荣民俗民间休闲文化活动的重要路径。不断加强对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肩负着繁荣我国末端体育载体,健全全民健身内容体系及健康中国战略多方位实施的责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动因主要包括现代社会的冲击、传承方式的式微、传承规制的薄弱等3个方面,并认为“原生态”的回归和主线作用是保护的基本准则,“遵从发展”是路径选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摘要:体育认识上的歧义源于缺乏对体育本质属性以及演变进程的深入分析。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体育历史演变进行初步考察,研究认为:1)体育起源必须厘清其社会条件与本质特征,认为狩猎和原始战争是体育起源的直接动因;2)古希腊体育野蛮与暴力与城邦战争直接关联,中世纪体育呈现为从“再现战争”到“模拟战争”再到“表演战争”的文明化历史进程,中世纪体育为近代体育的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文明化凸显了人类内在的文明自觉性;3)尽管体育呈现野蛮与暴力形态,但是体育文明化进程中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从而深入地探究:体育与人类的理性、体育与人类理想追求、体育与社会文明化等,若干社会元素的融入式的进程,以及体育给我们人类文明带什么。  相似文献   

9.
梅州客家狮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发传衍的缩影。客家狮舞的文化生成包含“外缘”与“内演” 两个方面。“外缘”包括:(1)客家狮舞是对汉、魏晋、唐宋以来形成的贵族狮舞传统的承续;(2)作为客家狮舞根基的武术由外而内汇成;(3)佛教民俗化以“大头和尚”“西游故事”等凸显狮舞的客家特征。“内演”是指基于客家聚居地的封闭性,狮舞文化在多元因素融合中演化定型,表现为武舞融合、喜悲兼具的仪式表达和艺术化的现代转型。客家狮舞植根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流动神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象征和地方治理的中间媒介。唯有客观理解民俗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能深刻认识民俗体育个性之必然,继而探寻不同族群以民俗体育为媒介的和平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1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法,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倡导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变化”原则下的扬弃、继承与融合。研究认为,发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坚守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建设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使当代中国体育文化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地域文化视角,选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五个具有丰富多彩民俗节庆活动的传统节日,对其在岭南文化和齐鲁文化影响下的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与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传统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在产生流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时令特征和地域文化性。随着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其多样性和特色日渐式微,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社会教育功能也随之减弱。特定时间、特定场合所开展的传统节庆民俗体育活动,在保证其核心价值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鼓励并引导有创造性的良性改造,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途径。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朴素性和注重伦理的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功利性和宣泄性的需求不一致,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主体逐渐流失以及西方体育的强势推进等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价值,不断提高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哺"机制才能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解决了“体育事业为谁服务”的理论问题,并在体育实践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进而结合中国国情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发展之路,使中国发展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体育大国。从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标志出发,通过历史文献梳理和史实回顾,找寻中国共产党的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根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人物的体育思想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尚武”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想精髓;二是借鉴了中国近代建构起来的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实践体系;三是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创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演化进程中包括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逻辑,也在总体逻辑上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3次阶段性转折:从中国古代体育向中国近代传入的现代体育的转换,再从中国近代初步形成的“国民体育”体系之中“脱胎”转向“群众体育”,以及由此发展至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阿细跳月"为例,研究民俗体育在"国家在场"的文化再造中,如何顺应国家话语,重构本族群的文化内涵和调适策略,由文化心理建构实现民俗体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在场帮助族群提升理解和接受其他族群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建议通过政策法规、经济补贴、遗产名录、生计方式等形式实现文化传承,探索建构一套适应当前环境的遗产保护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变迁语境审思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谱系、发展困境与陷落归因。运用文献资料与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和阐释陷落归因,提出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国家层面,加强制度体系完善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层面,夯实群众基础,把握产业化、社会化与生活化发展方向;学校层面,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流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与学科建设;个人层面,增强个体的民族情感与本土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取向不断演进,解放前,研究人员主要按照西方现代体育原理整理发掘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对民族体育和民俗文化的领导,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进行了项目化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空前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相继经历了项目整理创新、开发利用及现代化讨论以及意义结构的解释演进阶段。百年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基本上以现代体育的基本原理为取向的研究其成就是不可置疑的,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因此,阐释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结构与价值体系的"意义结构"的新的研究取向将开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民俗旅游业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更好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依靠政府、公司、媒体、村民四者形成的合力。首先各级政府要树立文化保护意识,加大保护力度;公司在发掘民俗旅游项目时要突出特色,让人们感受其独特魅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媒体要广泛宣传,扩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村民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继承和维护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超越了一般人的想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影响最直接、最广泛和最深远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历来以汉族为中心的主体部分的日渐萎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中华传统体育重新焕发多样化生机。保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