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卢伟豪 《兰台世界》2013,(12):140-141
战国时期法家辈出,商鞅尊“法”,申不害重“术”,慎到崇“势”,韩非子却集三者之精华,熔“法”、“术”、“势”为一炉,建立了一套以“法”为主体、“术”、“势”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法家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2.
“内容为王”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容为王”,曾是一面叫人激动不已的大旗。可现代传媒的风向变化实在太快了,传媒“精英”们很快扯起了一面又一面新的大旗,“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客户为王”、“发行为王”、“广告为王”等等,甚至还有人正儿八经地叫嚷“赢利为王”。在他们带动的风云变幻中,那些还专注于做内容的媒体,显得冷清,甚至有几分落寞。  相似文献   

3.
高焕 《档案天地》2008,(4):55-56
众所周知.图书馆学命名为“图书馆学”而不是“图书学”.博物馆学命名为“博物馆学”而不是“文物学”.二者都是以保存机构命名.而不是以保存物命名。那为什么档案学命名为“档案学”而不是“档案馆学”呢?  相似文献   

4.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21,(3):116-122,129
章学诚以“天下著作之林”为反思对象.他以“战国”为节点将天下学术区隔为“三代盛时”之“源”和“三代而后”之“流”,并判分了两者“合道”和“离道”的二重境界.他深为自许的“文史校雠之学”,旨在分析“离道”的后世学术上达“合道”之“源”的必要性及其可能路径.因此,面向天下学术而非局隅于某一/些学术门类,聚焦于“源”与“流”...  相似文献   

5.
刘文军 《大观周刊》2012,(42):22-22,42
根据笔者求证,杜诗中“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中“没”字不是“波”字,应该训为“钻进水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臭”字应该训为“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中“雀”字是“鹊”,应该训为“麻雀”。  相似文献   

6.
说起“仕而优则学”鲜为人知;反之,提到“学而优则仕”家喻户晓。其实两句话皆出自《论语》。全句为“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仕”有“仕途”、“做官”之意;句中的“学”则有“学习”、“学者”、“学业”、“做学问”等多重意思;句中的“优”,或解释为“优秀”,或解释为“优裕”,都说得通。全句之意是:为官者,若政绩优秀或精力优裕,可为学做学问;而为学者,若学业优秀或者精力优裕,也可为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在文革中,曾被上纲上线为“读书做官论”,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7.
《档案法》中存有一定数量的“软性条款”。研究表明,此类“软性条款”并非不能执行,而是存在独特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软硬协同实施机制、效力传导型实施机制、政策辅助型实施机制和资源引导型实施机制。面向未来,此类“软性条款”并不需要全部转化为“硬性条款”,而是要通过“价值在场”“技术在场”和“路径在场”三重变革,延续“软性条款”不“软”的效力格局。“价值在场”,即以“档案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建构“软性条款”同“硬性条款”的互动机制;“技术在场”,即以修订《档案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发挥“硬法”的外部协同效应;“路径在场”,即以开发“引导性资源”为路径,激活“软法”的自我实施潜能。  相似文献   

8.
晓言 《中国广播》2005,(3):69-69
毋(wú)和勿(wù),字形近似,汉语拼音字母相同,但读音不同,前者为阳平第二声,后者为去声即第四声;二者词义基本相同,是一组近义词,非常容易混用。常见的是把“毋”错写为“勿”,如勿庸置疑、宁缺勿滥、少安勿躁等。“毋”和“勿”,从古至今都不通用。古时“毋”与“母”是一个字,后来把“母”中的两点变为一撇(丿),以示区别。《说文解字》:毋者“止之也”。毋的本义为“止之也”,表示“使停止”,即禁止、劝阻。后引申为“不”、“不必”、“不要”、“别”等义。  相似文献   

9.
葛新 《新闻通讯》2009,(6):63-63
什么是“局”?说白了就是一个圈套。就版面来说,这个“局”就是为提高新闻的阅读率、利用率而造就的新闻框架和阅读氛围。通常,江湖上为成功设“局”而动用了不少“媒子”或者“托儿”,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局”铺平道路。由此说来,版面要把“局”设置成功,“托儿”也不可少,要是“托儿”选好了,整个版面的“局”也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0.
地方媒体对外讲好“城市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超越“地方性”话语局限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能、跳出既有“叙事经验”构建网络空间情感共同体,不断调适“范式”“表达”“进路”,积极谋划和推动以“对话式”为核心、以“多元文化”为抓手、以“情感共振”为追求的国际传播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阐述图书馆原理逻辑起点的概念及特点,认为近代图书馆的逻辑起点曾经历“平民化图书馆”、“人民的大学”、“图书使用最大化”阶段,21世纪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将从“以图书馆为圆心,以读者需求为半径”转变为“以读者需求为圆心,以图书馆服务为半径”,从而要求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也进行深化,即从“图书使用最大化”转变为“普遍服务”。  相似文献   

12.
晓言 《中国广播》2006,(11):78-79
一、频率广播频率的单位名称:1.赫兹(简化为“赫”)单位符号“Hz”。它是为纪念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 Hertz)而命名的。“Hz”是英文“Hertz”(赫兹)的缩写。请注意“Hz”是小写拉丁字母“z”。常见的错误是把小写拉丁字母“z”写做大写“z”即成了“HZ”。2.兆赫,单位符号为“MHz”。“M”是英文“Mega”的缩写。它是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兆”的词头符  相似文献   

13.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据此,“校本培训”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相似文献   

14.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新人文主义的“绘画空间”,代表了这个时代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空间观念对中世纪世界观的超越,以“透视法”为构架、以“可视面”为词汇、以“构图”为修辞术的语言体系,在技术上推动了这一空间从“神界”到“人界”的跨越。20世纪的现代绘画,并没有抛弃文艺复兴创造的这个以画框为表征的绘画空间,而是由“物的空间”改变为“形的空间”。以透视法为逻辑框架的绘画空间固然是阿尔贝蒂《论绘画》最重要的贡献,但由“可视面”和“构图”在空间与视觉之间建立的联系,则更具当代阐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创新。要变“单边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变“传授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变“控制教学”为“情境式教学”,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作者陆元恪,其名究竟作“机”抑或“玑”,至今仍存争议。据本文考论,在训诂方面,“机”“玑”二字通假仅限于源自《尚书》的少数词汇,陆元恪之“机”并非“玑”之通假或讹误,而且“陆机”说的名字取义亦较“陆玑”说更为合理。同时,本文以宋人经疏校刻为中心,对宋前古书中的“陆机”“陆玑”版本异文进行了考察。发现北宋国子监的经疏校刻,上承古本,仍以“陆机”为正,后因“陆玑”说的流行,南宋八行本方逐渐改“机”为“玑”。不难推测,宋前古书中的“陆玑”异文,多为后人所改,并非古本原貌,在晚唐“陆玑”说出现之前,古本应以作“陆机”者为主流。因此,晚唐李匡文所提出的“陆玑”说,并无确切的训诂及版本依据,很可能是时人为区别陆元恪与陆士衡而作的新奇之论。  相似文献   

18.
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三者之间存在“资治”为源、“存史”为本、“文化传承”为实的辩证关系。“资治”是档案现象的成因 ,也是“存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源泉。“存史”是社会赋予档案馆的最高使命 ,是档案馆的根本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出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档案职业的一次“重新发现” ,是对档案馆社会功能的高度涵盖 ,它具体体现在档案馆的“存史”、“资治”功能之中。狭义的档案文化效用不同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 ,它只是众多档案利用形态之一。在强调档案文化效用的同时 ,决不可本末倒置 ,忽视甚或忘却档案职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看“第一张”报(“也称第一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最后环节,紧衔印刷。看第一张报的主要任务,是对报纸标题、图文作最后核实、订正.透过这扇窗口亦可窥视报纸文风之一斑。笔者从事这一工作,现将我所看的一些文字差错,分类简述如下. 用字要准确,尤其是地名、人名更要慎重。这是对写稿人或编辑工作起码要求,而且也不难作到,可是有些人却作不到.将人名写错的,如:“曹禺”错为“曹禹”,“岳肖峡”错为“岳肖侠”,“赵紫阳”错为“赵紫杨”,“杨析综”错为“杨析宗”,“刘小光”错为“刘晓光”,“杨光浴”错为“杨光洁”,“刘富学”“错为“刘学富”,等等。将地名写错的,如:“四川长寿县”  相似文献   

20.
胡康  郑一卉 《青年记者》2023,(23):72-74
全媒体时代为国际主持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声浪传播理论”,以CGTN为观察对象,从“原点区”“发声区”“回声区”“无声区”“无声崇拜”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赜我国国际主持传播在助推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声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后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