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11,(4):12-12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高寒草甸小嵩草群落的发生、发育、演化,处于不同退化阶段小嵩草群落在自然与人工干预恢复过程中.植被、地表特征的变化,探索小嵩草群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异平  江源  刘全儒  陶岩  王耿锐 《资源科学》2008,30(10):1555-1563
放牧通过家畜的啃食、践踏、排泄干扰草甸环境,使草甸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在样带和样地调查基础上,获取草地群落组成和样地环境数据,通过CCA排序对五台山高、亚高山草甸在经历放牧后的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共划分出5个退化等级,随着退化加剧:①群落环境因子牛马粪数量增加、土壤紧实度加大,土层厚度降低。极度退化草甸与其他4个退化等级之间的环境因子差异显著;②群落数量特征总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降低,同时一二年生植物所占百分比升高;③放牧干扰草甸的优势种是嵩草、高原嵩草和直梗高山唐松草,轻度干扰草甸中嵩草、高原嵩草(亚高山草甸)/珠芽蓼、高山嵩草、发草(高山草甸)为优势种,中度退化草甸高原嵩草依然为优势种,重度和极度干扰草甸中优势种被鹅绒委陵菜和平车前取代。放牧已对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群落外貌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草甸退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对中度退化以上草甸采取严格限制家畜数量、分期围封和人工建植乡土植被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东灵山风景区草甸资源退化评价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样带与样方调查方法相结合,对北京东灵山山顶草甸风景区进行实地取样。采用盖度、高度、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一年生、二年生植物所占比例、土壤理化特征等参数,通过去趋势典范对应排序分析(DCCA)对草甸退化状况进行数量化评价,辨识草甸退化的不同等级。结果表明,草甸退化分为常规干扰草甸、轻度退化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甸等4个等级,草甸退化等级的划分一方面表现为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土层厚度等降低,同时也表现为一年生、二年生植物相对数量的增加和优势种的变化过程。在风景区管理中,鉴于常规干扰草甸与轻度退化草甸的群落特征,在管理方面不需要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应以定期监测为主,控制大规模游人活动。在利用方面,可以继续向游人开放,并可以用于适当放牧,但应该采取适当短期休牧,以保持或恢复草甸植被正常生产力;对中度和重度退化草甸,应采取人工建植乡土植被、分期封育以及规范旅游区商贩和游客行为等措施,防止草甸资源进一步退化,促进草甸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世界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高原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发展。文章从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及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描述了目前青藏高原放牧草地的研究现状,同时对青藏高原草地群落研究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类草的重要值逐渐升高。在生态工程区,羊草的优质牧草物种重要值是最高的;③总体上,研究区草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轻度与中度利用样方中较高,背景样方次之,重度利用样方中最低。而生态工程区,其各个指数均则介于轻度、中度利用与背景样地之间;④群落相似度指数在轻度与中度利用草地样地最高、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生态工程区与背景样地相似度指数较高,说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珍惜植物资源、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草地草甸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发现38个群丛类型,但是因不同调查地点和功能区而存在差异;(2)不同地点和功能区之间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地上生物量、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性水平;(3)缓冲区多样性指数高于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实验区和缓冲区。调查结果对于分区保护草地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李森  阿拉姆  拉多  土艳丽 《西藏科技》2023,(11):60-72+2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其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入侵植物已出现在拉鲁湿地,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解其本底状况,本研究以样线法对拉鲁湿地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9条样线74个样点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拉鲁湿地共有入侵植物29种,隶属于10科25属,主要为菊科(11种)、豆科(5种)和禾本科(4种),出现频度最高的种类依次是: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从入侵等级来看,具有明显入侵性的物种有13种,包括4种恶性入侵物种和9种严重入侵物种;拉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区系在属的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美洲起源的植物占据主要优势。拉鲁湿地主要有8种生境,已在其中6种生境中发现入侵植物,人工林生境发现的入侵植物种类高达26种。  相似文献   

8.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的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集中体现,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类型之一, 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以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黑花苔草(Carex melantha)、鬼见愁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和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 3种典型的群落类型,开展了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黑花苔草群落盖度最大, 为100%, 物种数最低,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8种~11种。鬼见愁锦鸡儿群落盖度次之, 为86.14%, 物种组成丰富,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2种~15种。线叶嵩草群落盖度最低, 55.7%, 每平方米拥有植物13种~16种;②各群落内部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关系, 而群落间表现出负相关, 差异极显著;③黑花苔草群落的地下生物量最大, 线叶嵩草群落次之, 鬼见愁锦鸡儿群落最低, 分别为13 608.8g/m2、6 097.8g/m2和2 554.74g/m2;④3种群落的地下生物量呈现出“T”形分布的模式, 且集中分布在0cm~10cm的土层中;⑤3种群落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地下生物量受相对湿度影响较大,二者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拉萨拉鲁湿地生态学特征及恢复与重建措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拉萨"拉鲁湿地"草场植被由沼泽和草甸组成,两者合计占湿地总面积85%以上;其次是荒漠和灌丛,占15%.沼泽植被以水生芦苇为健群种,伴生苔草、香蒲、三角草等.实测亩产鲜草达2108.8千克±791.3,土壤PH6.3-6.8;草甸植被由沼泽退化而来,植被以小嵩草、藏嵩草等为健群种,亩产鲜草701.7千克±34.4,土壤PH6.9-7.1拉鲁湿地物种多样性表现植物十八种、兽类7种、鸟类14种(含国家Ⅰ级保护鸟二种)、鱼类5种.原始自然景观良好,是物种多样性保存完正的原始基因库.九十年代后因多种原因,湿地破坏严重、面积缩小,植被种类和产量锐减,鸟类兽类灭绝、鼠害严重,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为此,本文介绍了拉鲁湿地的生态学特征,并从政策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拉鲁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措施,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部门分两组实地考察青藏高原植被环境气象要素和优势植被信息,本课题组负责青藏公路沿线优势植物和气象要素的实地调研。因课题组分工不同,本小组负责优势植物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调查。调查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气候类型较为丰富,有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等多样气候。气候的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区优势植物不同,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珠芽蓼、滨藜,小嵩草等;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红景天、草地风毛菊、银边草;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物种较为丰富,降水的不同也对植被分布有影响,主要有高山柏、圆柏、苦马豆、圆刺、羊茅、披针叶野决明。  相似文献   

11.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梅  吕君 《资源科学》2009,31(3):442-44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利用生态学中的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以及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来分析植物样方的植物种类多样性,结合样方的种类组成和盖度等来探究旅游发展对草原植被的环境影响。通过旅游活动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群落外貌的影响分析,得知旅游活动对植被生态安全干扰的破坏在Ⅲ级以上,群落由克氏针茅占优势转变为以冷蒿为主的草原变型,今后必须加强对草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以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于2017年4月上、中、下旬对林周县卡仔水库春季鸟类的物种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3种,隶属于8目13科19属。其中雀形目约占43.48%,雁形目约占30.43%,其他六目均各占约4.34%.候鸟约占总数的65.22%.各样地之间的物种多度没有差异(F2,6=0.413,p=0.678)。海拔高度与公路的距离等环境因子中,只有空气温度对物种多度有明显的影响(F1,7=7.298,p=0.030,R2=0.510)。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2.601,各栖息地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F2,6=0.112,p=0.895),空气温度和植被覆盖度对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有显著影响(y=0.091x1(空气温度)+0.026x2(植被覆盖度)-1.452;F2,6=13.33,p=0.006,R2=0.816)。环境温度是影响鸟类生活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鸟类的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对我国西南部边坡地区植被恢复的稳定性、动态演替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对西南红层地区某高边坡立地条件的稳定性分析和周围边坡植被的稳定性调查,科学合理地选择护坡植物,利用先进和适宜的植物保护工程技术和手段,快速地建立或恢复周围边坡植被,最终通过地带性植物护坡群落的动态自然演替,使得植被护坡朝着地带性顶级植物护坡群落的动态演替方向快速发展。本文调查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尤其在植被护坡恢复初期,边坡以人工的植被演替为主,其中以狗牙根等草本植物为明显的生态优势种群,半年后一些生存能力较强的当地野生草本植物就会入侵,并与其他人工草本植物共生;随着一段时间的推移和延续,边坡上的人工植被群落和物种逐渐丰富,进一步提高了边坡植被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生物多样性,这是有效促进山区边坡植被由人工群落向稳定的群落演替关键。稳定的山区边坡人工植被的群落演替是地方政府防治水土流失、保持山区坡面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生态保护措施之一。将坡面植被的自然生长和繁衍过程划分为人工边坡植被生长期、本地边坡植被的侵入期和山区边坡植被稳定生长期三个主要阶段,并根据边坡植物演替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条件以及影响生态的因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对策,为类似的工程实施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研究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拉萨河流域湿地系统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2006年中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拉萨河流域湿地类型矢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在ArcGIS支持下,基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地貌区3个不同尺度开展湿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湿地景观格局特征不同,高寒草甸湿地景观是流域湿地基质景观,占湿地总面积的77.74%。藏北嵩草沼泽草甸是高原湿地的核心生态系统类型(占65.45%),其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聚散程度等景观指数都具有极大值。河源区湿地类型简单,仅5种,斑块破碎度较高。河谷区湿地景观类型丰富(13种),景观多样性指数最大(1.841),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当雄盆地区优势度指数最大(1.288),以藏北嵩草沼泽草甸为主,分布较集中,抗干扰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是中国生态大省,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省份。青海省在生态学研究方面的队伍规模偏小、成果偏少,是生态学研究小省,与中国生态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随着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青海省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将是:(1)生物多样性研究;(2)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机理和途径研究;(3)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响应机理及适应研究;(4)青海省不同生态功能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5)青海高原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研究;(6)高原生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研究;(7)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与此同时提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合作的诸多建议,将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共同推动青海省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域,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是西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方面重大需求,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受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限制,西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评估;(2)以高寒草地为主体的高原生态系统深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屏障功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3)以高寒草地为支撑的畜牧业仍沿袭传统模式,农牧民收入现状及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建设西藏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应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产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在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系统安全屏障。主要对策包括:(1)开展西藏地区资源环境容量调查与研究,保障西藏的可持续发展;(2)量化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治理与管理模式;(3)实施农牧系统耦合工程,实现高寒草地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4)加强西藏高原特色畜产品基地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高寒沼泽湿地是我国西北乃至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支持着黄河下游各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致使高寒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草甸健康状况受损、分布面积逐年减少,其中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场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围栏封育对祁连山地区退化高寒沼泽湿地植被构成及生长状况的影响,为高寒沼泽湿地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7、8、9三个月中围栏封育样地内主要植物种华扁穗草、草地早熟禾、大花嵩草、藏嵩草的株高及植被盖度和单位样方内地上生物量均大于自由放牧样地,其中8月份和9月份,围栏封育样地的植被盖度比自由放牧样地分别提高了29.61%、27.33%;9月份围栏封育样地的生物量达到533g/cm2,比自由放牧样地增加99.63%。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湘泓 《百科知识》2014,(9):45-45
正鼠兔虽然看上去很像鼠类,但却和兔类是近亲,它们都是从原古兔演化而来的。后来分化成为两支:一支是耳朵长、前腿短、后腿长的兔类;另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广袤的青藏高原是高原鼠兔的家园。它们分布于高山灌丛、草丛等地带,以植物为食。高原鼠兔在很多方面对维护高原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同生活在其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