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2.
张飚 《兰台世界》2012,(33):15-16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具有开创性与进步性,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他们国家的先进文化及科技,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洲,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其双向文化文学交流源远流长。这种交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密切程度上看,都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多见的。颇为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明以后,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辉煌的华夏文化向日本输出,基本上呈现单向流动的文化态势。这对日本古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借鉴。直到19世纪中叶稍后即中国的近代,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则把它的文化视野从东方的华夏转向了先进的西方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这时沉滞封闭而又充满危机感的华夏文化开始输入消融了西方文化的日本文化,即通过日本这个西方“窗口”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则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曾纪泽积极倡导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并向中国人民大力介绍与推广西方文化。同时,曾纪泽还通过各种方式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永花 《兰台世界》2013,(24):17-18
本文在整体上研究了中国明清时期的西方文化汉译情况,论证了当时西学汉译的几个特点,肯定了当时我国近代学者在此次西方文化汉译的高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且对以前认为中国学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的那种结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张宝和 《大观周刊》2011,(51):65-65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合体,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与世界的交流.同时多元文化的入侵也更加严重,相对于外来文化的互补,本土文化出现自强的一面是很正常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在与外来文化的多年碰撞交流中不断快速向前发展。表面上看来,中外文化的交流是一个互相吸收互相拉扯的过程,但其本质是两种文化互相交合的过程。本文主要通过对爵士乐与摇滚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分析.阐述了西方民族音乐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中西方文化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使文化产业和中西方文化传播交流迅速发展 ;网络媒体的兴起 ,促使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加快。在中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 ,由于各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会产生文化的差异和矛盾 ,由此形成隔阂和冲突。中国在与世界特别是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 ,弘扬和保持中国的特色文化 ,学习和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 ,摒弃和反对西方的腐朽、霸权文化 ,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准则 ,为实现“一个世界 ,多种文化”的互通互利、相得益彰的文化交往 ,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 翻译,是国与国间文化及其它方面交流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大量的翻译文献,是两国交流的重要记录,不仅它们在当时起过重大作用,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是比较科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比较哲学、比较历史学、比较图书馆学等)研究必备的基本资料,日益引  相似文献   

10.
彭海文  代杨 《出版科学》2009,17(4):54-57
分析金融危机对欧美书业造成的严重影响和给我国出版"走出去"带来的发展契机,从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论述进入欧美主流文化市场是我国出版"走出去"最重要却是最困难的目标。建议注重和加强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探寻阅读需求的共同文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开展版权输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近代西学东渐史研究的几点想法──兼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于语和,庾良辰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两大文化系统,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系统;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系统。两大文化系统自汉唐至明末清初均有接触,但二者大规模的交流始自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给当时寂寥的我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盛行的文化背景,考察分析了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译介的特点及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给当时寂寥的我国文坛带来了新的气象。本文分析了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盛行的文化背景,考察分析了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译介的特点及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冯友兰作为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著名人物,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入思考,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全面诠释和独特解答。  相似文献   

15.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播是当代国际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理应肩负起揭露事实,平衡报道的责任。但在西方,媒介实现着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向世界各地传播,而且在世界面前展现着对异域他国的民族和人群的人为想象与形象塑造。通过对西方媒介与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分析,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6.
赵颖 《出版广角》2016,(6):36-38
吴经熊以中国文化复兴为己任,以平等的文化交流心态,积极向西方解释宣传中国文化.他的文化传播实践注重中西文明的互证互释,以同中有异的折中姿态,让读者在共性中体悟“个性”,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中,扩大视域,接纳“异己”,最终实现中西方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反思吴经熊的文化外宣经历,我们可以有两点收获:第一,文化外宣的行为主体最好是有留学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第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外宣实践形式,目前仍应以归化为主.  相似文献   

17.
蔡宇宏 《编辑学报》2002,14(5):352-354
西方语言对我国学术期刊论文标引语言的影响,是在全球化趋势下大量以英语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相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情报语言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文献信息资源传播与交流的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刘雅芳 《兰台世界》2014,(11):80-81
理雅各是西方汉学研究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汉学翻译与研究标志着汉学研究的新纪元。当时的汉学家为数不少,但理雅各则独树一帜,如此巨大的汉学文化研究使其真正架起了跨越中西方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交流与开放的日益频繁,为中国电视进入西方低语境对话并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生机。美国传播学者在研究跨文化传播时认为,跨文化传播应该注意两种文化语境的使用:一种是低语境,另一种是高语境。  相似文献   

20.
理雅各是西方汉学研究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汉学翻译与研究标志着汉学研究的新纪元。当时的汉学家为数不少,但理雅各则独树一帜,如此巨大的汉学文化研究使其真正架起了跨越中西方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