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因为他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认真体味艾丰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他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本文透过艾丰的经济报道作品对其经济报道观念试作粗浅分析,以供新闻界同行借鉴。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译著)《思考的笔》《沦海、桑田、乐园》(中介论)等近10部新闻学、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著作,而且…  相似文献   

2.
很难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翻阅其数十万字的经济报道作品,感到艾丰总是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其经济报道模式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然而,认真体味就会发现片L根于艾丰头脑中不变的新闻报道观念,决定着其经济报道变化的走向.或者说,这些新闻观念正是其报道不断创新和变化背后的动因。因此,了解艾丰的经济报道观念,也就掌握了一把解读他的经济报道的钥匙。一、科学理性:渗透于艾丰报道中的内在追求艾丰无疑堪称学者型记者。这不仅仅在于他有《新闻采访论》、《新闻写作方法论》、《新闻报道与写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有新的突破。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断;所谓学者型记者,是说他的这种研究的选题用的是记者的眼光,他对研究成果的表述用的是新闻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评艾丰的《经济述评自析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新闻学,艾丰有两部专著,一本是《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出版的时间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一本是《新闻写作方法论》,是前年出版的,是讲新闻写作的。 艾丰的新闻作品有个性,他甚至刻意追求每一篇重头作品都不失自己的风格,力求形式或内容的新的突破。 曾看到过一些文章,称他是学者型记者。所谓学者型,是说他比较注重对问题的理性研究与逻辑判  相似文献   

5.
辛华  梁瑜虹 《传媒》2003,(4):18-19
艾丰是中国首批高级记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首届“吴玉章奖金”、“全国质量工作卓越领导者”奖章获得者,历任人民日报社编委、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等职务。40多年来,他一直作为编辑、记者活跃在中国新闻工作的第一线,写过大量有影响的新闻报道。主要作品收进他的新闻作品集《思考的笔》和《经济述评自析集》。近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传媒界感兴趣的诸多问题采访了艾丰先生,其中他对传媒人成才的一些看法,使我们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提起广告和新闻的关系,就会引出一个新名词——新闻广告,也可称为软广告或二类广告。美国传播学家巴格迪坎说这是“一种介乎新闻和广告之间的在商业上被称为‘呢子上的绒毛’”,是广告客户用来“创造购买情绪”的东西。他在1980年出版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书中,对美国报界存  相似文献   

7.
风格作为个人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具有一定 的独特性,代表着与众不同、不可取代的个人存在和精神个性特色。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艾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艾丰作品经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准确、简约、洗练是艾丰新闻作品语言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陈新华 《新闻界》2001,(6):15-16
记者类型有多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他的文章里,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比照艾丰辉煌的新闻实践,我们会发现艾丰不仅在记者和学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且做“全”了学者型记者。在长达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把记者的强烈的新闻敏感、拥有调查研究之便和学者的缜密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突破了单纯学者式的论证和思辨,弥补了记者忙于采编业务、无暇思考的欠缺,不仅做成功了新闻学学者,而且做成功了经济学学者。他在新闻学方…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0.
风格作为个人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代表着与众不同、不可取代的个人存在和精神个性特色。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艾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艾丰作品经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准确、简约、洗练是艾丰新闻作品语言的第一特征老舍曾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古今作家都把语言的简练视为写作的较高境界。刘知畿说过:“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优美者也。”欧阳修则以“逸马毙犬于道”强…  相似文献   

11.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12.
艾丰近年来在我国新闻界被广泛注意,可以说,他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上的闪光点,就是哲学思辩。哲学,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一般规律的科学。艾丰正是以哲学的思辩在新闻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以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分析和解决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在他所报道的人和事物中加进了深深的思辩而使报道的主题及思想意义凝聚、升华。他的这种哲学思辩在《新闻采访方法论》和《思考的笔》两本代表作中作了比较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综观目前所有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一本关于记者风格的专著,即使有书论及"新闻记者",也多是从记者的知识修养、业务技能和职业方面来谈,而很少提到记者风格。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艾丰在其《新闻写作方法论》中专门有一节探讨"新闻写作的风格",提出:"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难能可贵地概括  相似文献   

14.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四月,全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在郑州召开第一次学术年会,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出席了会议并提交了学术论文《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四月二十四日,艾丰同志又应我省新闻学会和省记协的邀清,讲了“在工作中考虑的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仍然是多侧面报道问题。鉴于他的论文已在《新闻与写作》杂志上发表和口语化的报告更接近读者,这里我们将他的报告录音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电视媒体的传播中,主持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代表了一个栏目、一个频道甚至一个媒体的形象。提起麦克·华莱士,人们就会想到美国CBS的名牌栏目《6O分钟》;提起陈鲁豫,就会联想起凤凰卫视的《新闻早班车》;提起崔永元,就会联想到《实话实说》,等等。这些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新闻史上,涌现了许多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杰出代表,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从1956年踏上青藏高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郭超人在44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如《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和新闻论著《喉舌论》等。这些作品中闪耀着他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思想,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他坚实的脚印。郭超人的新闻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宣传性现象”这一概念,是艾丰同志在《新闻战线》1985年第11期中提出来的,今年第3期《新闻战线》又刊登了艾丰同志《再谈宣传性现象》的文章。今年的第6期《新闻战线》刊登了卢纯田同志的《“宣传性现象”是非科学概念》一文,认为艾丰同志提出的“宣传性现象”是缺乏确定内涵的非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艾丰是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经济学家,曾任《人民日报》编委和经济部主任、《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组委会主任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他曾获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所著《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获我国社会科学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 最近,艾丰在《经济日报》社接受暨南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中国当代名记者艾丰”课题研究小组的采访,就人们对新闻界诸多感兴趣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深入浅出的回答。本人为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现将关于中国新闻改革热点难点部分访谈内容谨录如下: 宣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