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上期《中国编辑》中,我撰文回忆了“748”工程的历史意义(《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历史性跨越:汉字信息处理与排版印刷技术革命》),并且预言出版业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要靠科学技术的突破。并提出,在数字通信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成熟的今天,出版业再次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在编辑环节,在编辑加工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编辑群体的战略营销理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爱华 《编辑学报》2001,13(4):218-219
针对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编辑人员应以开放的态度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参与书刊生产的全过程,树立一种新的出版理念-战略营销理念,并认为方向性、长期性、竞争性、协同性、创造性、效益双赢性是战略营销理念应具备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2,(6):7-7
范以锦在2012年第4期《中国报业》上撰文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型传播手段的挑战,对于纸媒而言,不仅要打造品牌,还要积极拓展品牌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战略丛书”是“211”二期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子项目之一“中国传媒集团的基本态势与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在传媒集团经营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丛书共5本:《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战略》、《中国省级卫视发展战略》、《中国报业发展战略》、《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发行,目前已出版发行前两本,即将出版后3本。  相似文献   

5.
唐世鼎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7期撰文认为,作为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高度重视战略管理。1993年率先提出建设世界大台的战略目标,1999年开始全面实施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数字报业”战略,正式写入《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纲要》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李明照、吴秋华在《中国记者》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中国报刊发行经历了邮局发行、自办发行、自主发行几个不同阶段,随着发行营销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自治发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且正式写入《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纲要中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其中的所谓的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其关键还是离不开发行与广告,也就是说,实行数字报业之后,其发行与广告将有什么样的转型?报业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且正式写入《全国报业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1.纲要中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其中的所谓的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其关键还是离不开发行与广告.也就是说.实行数字报业之后.  相似文献   

10.
观点摘要     
唐溯、陈敬良:中国新闻出版业资本化的战略举措上海理工大学的唐溯、陈敬良在《新闻记者》撰文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明显的资本运作的优势。我国资本市场也期待新闻出版产业的深度参与,为活跃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1.强化新闻出版资本经营意识。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是新闻出版企业  相似文献   

11.
程忠良在《中国报业》2007年第8期撰文指出,对于报业集团的发展来说,应对多媒体时代的挑战——E化战略的最终目的应是立足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15日的《中国新闻出版报·“书情”周刊》(第2809期)上登载了张志海同志的文章《中国出版业五大机遇》,对中国出版业如何把握机遇至关重要。本刊摘发,供同行参考。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出版业而言,具有极大的机遇。机遇之一:知识越发重要,产业引擎驱动强劲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3.
海边 《出版参考》2007,(2S):16-16
本刊讯该书作者毛鹏1981年调入国家出版局,随后进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先后参与编辑《中国出版年鉴》《出版参考》等刊物,本书即为作者20年来从事编辑出版的工作记录与思考。本书首辑“论文与编辑札记”,从一个编辑的视角大体上反映了出版业改革十多年的历程。若干文章与论点曾为多家报刊转载,如关于出版产业文化性的思考一文在《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第1期刊登后,被黑龙江《出版之友》转载,其中关于我国出版业文化性的特点的论点被《新华文摘》1996年第5期刊载。本书第二三辑为书评文章,包涵广泛,涉及中外古今,文史哲经及科普,充分展现了编辑杂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期刊多版化存在的五大问题许梅、高夕果在《编辑之友》2002年第6期撰文分析了我国加入WTO之后,期刊继改刊名热、改开本热、改刊期热之后又出现了期刊多版化现象。文章分析了多版化期刊出现的原因、种类,并提出其存在的五大问题:1.多版刊主体错位,分版基础薄弱。2.分版趋向过于集中,主要集中于综合类和时尚类娱乐型期刊。3.发行方式多渠道化,主版刊与分刊区别的宣传不够,造成订购混乱。4.多版刊的出版无统一规定,种类较多,不利于图书馆期刊的利用、管理。5.改版过于频繁。出版业资本运营的原则和方式朱亚、王宏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于1980年11月,到2000年11月已整整度过20个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仅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20卷、近4 000万字的《年鉴》,却完整地记载了中国出版业走过的20年辉煌历程,成为这一时期出版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标志。 回顾《中国出版年鉴》20年来走过的路程,我有三点感受较深的体会: 第一点:编辑、出版一本《中国出版年鉴》,是我国出版工作者多年的愿望。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950年,上海《大公报》的《出版界》专刊上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提出我国出版业有悠久的历史,在新中国出版业的…  相似文献   

16.
出版业面临转型郑州赵同志在《编辑之友》(1995.4)撰文认为,出版业转型,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体制转型。这是出版业转型的前提,或者说是出版业转型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表现。其二,是文化转型。这是出版业转型的核心,或者说是内在的本质要求。其三,...  相似文献   

17.
《编辑之友》2011,(2):6-8
一全文转载(一)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业》2010年第1期《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需厘清的认识及战略取向》齐峰(本刊2009·10)《编辑彰显论》禤盛修(本刊2009·6)《我国出版产业战略投资者培育的现实思考之一——基于出版产业投资基金的分析》周正兵(本刊2009·10)《共和国沧桑60年阅读史话》潘启雯(本刊2009·10)2010年第3期《版权资源增值利用运作研究》夏颖(本刊2009·11)《论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困境》李法宝(本刊2009·12)  相似文献   

18.
满运来在《中国记者》2001年第2期撰文指出《新世纪中国媒介发展态势与对策》,未来几年中国媒介发展将呈现如下态势:市场壁垒越来越少,新闻媒体之间竞争加剧;媒体从“跑马占地”的数量增长式发展,逐步转为深度开发、规模扩张、质量取胜和专业化等实力竞拚式的发展;媒体改革不仅表现在新闻报道、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协作技巧的改革与创新上,同时也表现在与媒介相关联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发行渠道、经营方法、广告营销、媒体形象的塑造、自身与其它媒体的对接上;媒体的多频道、多版面稳步发展;媒体传播模式进一步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19.
红芬 《图书馆杂志》2005,24(5):95-96
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5科学发展报告》和《2005高技术发展报告》,以及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表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经科学出版社编辑问世,并与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见面。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1,(6):7-7
朱金平在2011年第4期《中国记者》上撰文认为,影响传媒公信力有以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