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2.
钟华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205-20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播者千方百计地在电视传播中模拟人际交流方式,以形成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我-你”关系。主要方法有声画层面的受众缝合、节目层面的受众互动及频道层面超级叙述者的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老山界》是一篇红色经典作品,从修辞学角度解读“我”的视角,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我们”的视角,再从“我”与“我们”视角的交错、融合来感受红军战士的品格与红军部队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导学生体悟长征精神,追寻“红色”情怀。  相似文献   

6.
王连仓 《宁夏教育》2013,(11):43-44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诗歌创作中同等重要。借用大师的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余以为,课堂教学首先要追求并一辈子要追求的当是“有我之境”。只有“有我”,课堂教学才有灵魂;  相似文献   

7.
宗河 《成才之路》2011,(10):I0016-I0016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我”与“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  相似文献   

8.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9.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相似文献   

10.
高考作文最忌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最欣赏“我手写我心”。你要想在作文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就必须“秀”出那个活脱脱的“我”来。记叙类作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露“我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嘴边多了六颗痣,像黑芝麻一样均匀地分布在我的嘴角,把它们连起来再看,那形状既像数字“7”,又有点像大写的英文字母“C”。在我讲话或吃饭时,嘴角一动,那六颗痣就犹如六个小人儿,愉快地跳起舞来。老人们常念叨:“天上有的,地上也有。天上有太阳,地上有灯笼;天上有月亮,地上有月饼。”于是,爸爸开玩笑说:“楠楠,天上有北斗七星,你脸上有北斗六星呢!”记得小时候,在月朗星稀的夏夜,街坊邻居都聚在院子里乘凉。我总会听到这样的话:“楠楠,今晚的天空怎么只有一颗星星啊,还有六颗是不是全跑到你脸上了?”“可不是嘛,我们…  相似文献   

13.
家庭与学校关系的构建关涉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新时代教育“育人”宗旨的实现。当下家校关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以家校关系功利化、家校地位失衡以及家长参与的阶层差异化为现实表征。以“我—你”关系哲学审视家校关系,可为化解上述困境提供新的认识视角。家校双方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我—他”关系,走向聚焦学生发展的、主体在场的、以双向对话为基本形式的、融合共生的“我—你”型关系。为实现上述转变,需在政策上予以指导与支持,在“之间”领域促进家校的平等互动,在理解与信任中实现家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在公交车上。当时红灯亮了公交车停了下来。这时候,我忽然看到路边一个商店的招牌上面写着“特价书吧”。由于没有认真看,我脱口就念成了“特价书肥”,我还不解地转过头去问妈妈: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最初作文一般都是“从我做起”,写“我”的所见所闻,所痛所快。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不错,在一篇文章或作品中,以当事人的身分、口吻叙述事情经过,便于作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自然亲切。但在不同的文章或作品中,“我”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是指人在对“我”的觉知与追问中,展开朝向他物或他人的“去存在”的实践,并在创造与利他的意义实现中不断确证自身的存在.“我是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追问,生命教育作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应直面这一追问.考察生命教育的发生及发展可以发现,“我是谁”的失落与重构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基于“我是谁”的生命教育的实践着力点应在于激活自我觉知、激发主体力量与促进生命相遇.  相似文献   

17.
汉语是个微妙的东西,只有仔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最近,一位北方朋友要我把“我”和“咱”、“我们”和“咱们”区分清楚,说他在和南方朋友交往中由于南方朋友不熟悉这两对词组的用法,有时会造成歧义甚至误解。的确,在使用第一人称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的关系做了概括的介绍和分析。文章对“我与你”的关系和“我与它”做了对比,两种关系体现了两种态度,作者偏向于“我与你”的关系。第一卷讲两者的区别:第一在对象的不同,第二在两者的特征不同。第二卷主要讲它之世界和你之世界在几个领域中的转化。第三卷主要讲两者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杨成军 《考试周刊》2012,(17):193-194
本文对班主任的“三我”教育进行探究,有利于班主任、学生及家长了解“三我”教育的重要情况内容及意义,促进学生学习及整体素质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我去”本是一个可单独成句或作句子成分的主谓短语,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却以“哎哟我去”或“我勒个去”的形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吐槽专用语.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成为强调对话中某句话或某个词的感叹词,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