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知府衙门--南阳府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档案管理》2003,(6):32-33
南阳府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民主街,是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至今已有730余年的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廊房、榜房、库房、官邸和吏宅等。整体布局坐北向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府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变迁以及地方官员的袭封、属员诉讼、赋税等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16—18日,第二届“中国衙署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内乡召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博物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府衙、山西霍州署、江西浮梁县衙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  相似文献   

3.
《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载:"大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①另外,《文献通考》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禄秩》和《通志》卷五十七《禄秩第十五》也沿袭了《通典》这则史料,写做"率更府".但《唐六典》此处却写作"率更寺",《唐六典》载:"凡在京诸司有公廨田(司农寺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寺各二顷.其有管署、局、子府,各准官品、人数均配.)皆视其品命,而审其分给."  相似文献   

4.
《清史稿》卷69《地理志·四川》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为府。"同卷《地理志·嘉定府》又载:"顺治初,因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六。康熙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乐山县。"同一卷,对嘉定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升府的年代记述前后矛盾,一说为"雍正十二年"(1734),一说为"康熙十二年"(1673),相差达61年。读者要问,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清嘉庆十七年(1812)版《乐山县志》卷2《舆地志·沿革》载:"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嘉庆二十一年(1816)版《四川通志》卷4《舆  相似文献   

5.
“故府”不是“旧府”而是“故事之府”.所谓“故事”,是指过去(“故”)的盟誓约定,而盟誓约定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被策命者履行国家行政之“事”.因此,故府即盟府.称其为“故”府,是为了强调其“过去”的盟书能够为当下的政务提供案比或依据.而从“盟府”到“尚书”的变化,则反映了在国家行政事务中,带有原始色彩的盟约已经让位于法律文书,本质上体现了神圣性逐步下降、人本性日益增强的历史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6.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7.
关于曾国藩家府藏书楼功能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历150年风风雨雨后的今天,曾被满清王朝誉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在其故居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修建的家府富厚堂及其藏书楼,以其达30万卷之藏书规模,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品味,多重价值仍为海内外所瞩目。本文对曾国藩家府馆藏思想,藏书楼功能与价值作一些探讨。一、推行学本位的教育思想,是曾国藩建立家府馆藏的思想根源曾国藩以其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赫赫战功,以及治国、修身、齐家、文学的卓著成就,被誉为满清王朝“中兴第一臣”,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偶像。曾在统军从政数十年间,通过400多封家书往来对其家庭实施“…  相似文献   

8.
韦琦辉 《兰台世界》2011,(10):33-34
支撑东魏霸府统治的主要是高氏宗室、勋贵集团和汉人势力这三种势力。勋贵集团掌控军队,是霸府中的核心统治势力。汉人豪强在东魏初期地位很高,但是很快其影响力被削弱。汉人庶族和士族承担了霸府主要的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9.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书,历来研究很多,今人亦颇多关注。其著录与考述最详者,莫过于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所列《明代藩府印书表》,开列有明一代诸家藩府本书目约430余种,然仍不免有遗珠之憾。今在张氏《明代藩府印书表》之外,征之于各类文献,得张氏所未及者凡120种,庶可补明代藩府本考录之阙。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宗藩藏书丰富,著作如林,雕椠兴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从背景、数量、质量和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明代藩府刻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支撑东魏霸府统治的主要是高氏宗室、勋贵集团和汉人势力这三种势力.勋贵集团掌控军队,是霸府中的核心统治势力.汉人豪强在东魏初期地位很高,但是很快其影响力被削弱.汉人庶族和士族承担了霸府主要的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刘志华 《档案》2014,(8):49-52
以新出唐代墓志碑铭材料补证史载,将散见的隋代兵府和唐代折冲府中的逸府钩沉稽核,按照唐开元二十一年划分的道、州、府行政区划进行整理,补入充实这些兵府材料,新增隋兵府二个、唐折冲府四个,确认所隶属折冲府二个,续补史料二十条,校误史料二条。以补史阙。  相似文献   

13.
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共22937卷,又目录60卷。其收书范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其中收录了不少宋元明初方志。按《大典》凡例,历代方志主要附见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如《太原志》见于卷五一九九至五二○五"原"字太原府中,《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及《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均载于卷七五五至七六○三"杭"字杭州府,此外,方志各类内容则分载于相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档案府之收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收藏档案的机构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周代称之为府;汉代至宋代多称之为阁;明清两代称之为库.到了近代才称为馆."府,文书藏也."这是汉代人对府字本意的解读,它既指收藏文书的官员,也指收藏文书处所.<周礼·天官>有宰夫八职,"五日府,掌官契以治藏".同时.有关将文书藏于天府的记载也很多.因此,我们将周代的档案馆称为档案府未尝不可.在古籍中,可知周天子和诸侯国的档案府有多种名称,收藏的档案及其重要,颇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15.
正"格格"是满语对未出嫁女子的称呼,汉语直译为"姑娘"。满族人日常使用时无论身份贵贱,未出嫁者都可称为格格。清朝时期是满族贵族女性的封号之一,近似于汉语中的"夫人"。我的童年乌拉街是我的家乡,"后府"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孩提时代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我在那里快乐地度过了我的童年。"后府",是曾祖父留下的私人府邸。"后府"占地面积约六千多平方米。有庭院、西花园,东、南园子,是东北典型的二进四合院。  相似文献   

16.
府作为政区始于唐代开元元年,消失于民国初年,历时近1200年。其数量由唐时期的15个增加到清宣统三年的222个,民国三年全部消失。府的地理分布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地理分布规律为:唐中后期以后,随着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南迁东移,府的地理区位分布也向南密东多发展;从府的地理分布变化趋势来看,是由政治中心地区向周边疆域发展,由点状分布或局部小面积的分布向全国范围扩展。  相似文献   

17.
刘亚男 《文化遗产》2017,(2):121-128
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大半生都在直隶河间府地区传教,留下了大量的汉学著作,尤以河间府方言文献的语料价值最高。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戴遂良的汉学著作,重点介绍河间府方言文献《汉语入门》,并探讨其在语言学、民俗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明代藩府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藩府刻本,历为世人所重视,被藏书家视为明代刻书之善本。明代藩府刻书究竟有几家,刻了多少书?现在无法有个明确的回答。先辈叶德辉先生《书林清话》中有明代藩府刻书一节,但所列藩府家数不多,所录刊书数量少且错误较多,故撰此文以补校之。  相似文献   

19.
印章是政权的象征。官有官印,帅有帅印。掌握了印章,就拥有相应的权力,就能名正言顺地作出决策,发号施令,畅通无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不久前我们收集到的临安府印,它既象征着明朝时期临安府这一级行政机关的政权,又折射出古临安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王钦若等奉敕编辑的类书。宋真宗赵恒定宗旨为“取诸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之用。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成书,并赐名《册府元龟》。“册府”为书库之别称,“元龟”即龟鉴之义,将此书视为长久示范的典籍宝库。内容仅采正史及编年、实录等史书,间及经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