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清末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近现代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外生性和性质多样性的特点。在近代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展开、发展和深入的艰难进程中,近现代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的具体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国家公园制度突出体现了中国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努力,也对建构“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成立以来,以符号体系凝聚公众认同,以社会科普传播“生态智慧”,以文旅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以网络媒介创新数字转型,走出了“生态与文化兼具,传统与现代呼应”的传播新路径,推动建构着国家环保形象。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国家环保形象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互相建构的结果,可被划分为自然生态形象、国民环保形象、政府环保形象与国家绿色形象四个维度。通过加强国家形象研究、营造社会护园氛围、展现环境责任担当及开展多边环境外交,将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环境议题领域的话语权,从而助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积极的国家环保形象。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从探析社会价值观念的内涵出发,厘清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渊源及其嬗变路径,进一步剖析其嬗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过程对当代我国和谐社会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历经了由"汉民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三次转变。究其原因,是为保全中国的领土完整,并使中国永久杜绝"民族自决"的政治后患。以现代视角视之,孙中山在各时期的民族国家理论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其最终建构"中华民族国家"的政治取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是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生成过程伴随着不同阶段"他者"形象的建构,从"帝制"走向"共和"是新国家认同形成的初构阶段,满洲权贵是革命党人所要建立的共和国的"他者";从"共和"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是国家认同的重构阶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他者"。当代中国国家认同的"他者"主要来自于国家外部,同时部分地存在于国家内部。不同时期"他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当时国家认同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1.
经过几千年改革发展的基督宗教,对世界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度,基督宗教对其民主社会建设的意义也逐渐得以彰显。以民主的社会价值为切入点,阐述基督宗教与现代民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在中国现代民主社会建设中基督宗教积极价值和面,临的困境,并对我国民主社会建设的路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以来的奋斗历程中,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和发展,矢志不渝,奋勇前进,经历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回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展望未来,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执法办事三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党的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依法治国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从单一转向复合,从计划转向市场,甚至进一步实现了国际化。但是,这些看似成功的经济转轨,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良好构造。在中国,经济发展体系当中仍旧存在技术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需要国家和所有集体团结一致,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体系的良好构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最终提升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以经济转轨为背景,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的基本思路,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体系存在的问题,寻求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任何国家和政治社会都处在一定的制度中,任何社会的政治变迁也是社会制度的变迁。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的考察,试图解释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失败的制度性原因。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西方不同,中国是国家强社会弱。在近代中国由于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民间资本不能很好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由此社会自发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变迁是不可能的;而国家权力对社会控制力的弱化对于国家权力强行推进资本主义制度变迁也是不可行的,最终导致近代中国迈向资本主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中汲取营养,从资本逻辑的视角探析资本逻辑与文化异化的内在关联及其生成路径,揭示文化矛盾产生的根源,对于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安徽省肥西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其阶段性的发展成果对“美好乡村”建设起到明显的助力作用。基于对国内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系统分析,深入调研肥西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路径和现状,针对该县生态资源欠丰富的特点,提出了美好乡村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可推广性思路。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是毛泽东始终关注、系统调查、长期研究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已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作为当今世界潮流,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近代以来,以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百年过去后的今天,可以说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全国上下痛定思痛后取得的共识。但考察我们的法治进程可以看到,这种所谓共识只是表面的。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让我们举步维艰。要真正建设法治国家,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