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和家庭生活幸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建设和谐幸福家庭。而一个人要想收获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科学的婚恋观。婚恋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受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作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婚恋观的重要职责,从而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固基础。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时代背景分析以及方式方法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亚莉 《成才之路》2022,(14):22-24
婚恋观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折射与反映,婚变观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00后大学生承载着社会的希望,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文章针对0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问卷调查,逐项予以分析,总结出0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新时代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学生自身、家庭、学...  相似文献   

3.
侍旭 《天中学刊》2015,(2):148-150
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与以往不同。当前,大学生婚恋观的功利主义倾向较为严重。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其婚恋观加强引导,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婚恋观。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未来获得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幸福,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刘建华 《考试周刊》2011,(3):199-200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观念急剧;中击着人们的价值观。高校女生的婚恋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本文通过对女大学生的恋爱、择偶、婚姻和性观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其婚恋道德意识弱化.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从而影响到主体自身、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因此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达到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婚恋观的变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恋爱、婚姻不仅是人生大事,而且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婚恋观的变迁,可以得出的结论:一是从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健康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二是部分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存在一些问题,并由此引发社会的质疑。针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变迁,可以采取的措施;一是在思想品德课中增加婚恋观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二是加强计生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7,(3):49-51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德的国家,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孝德思想对传统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青年人的各种观念尤其是婚恋观、家庭观以及亲情观、孝德观都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有针对性加强对青年人尤其是农村广大青年孝德观教育,可以提升青年人的个体道德素养,促进农村青年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完善家庭养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家风;培养农村青年的爱家、爱乡和爱国之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仲明  徐峰 《考试周刊》2013,(10):151-15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的行为观念无疑代表了年轻人的主流和方向,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明天,也影响到社会文明。婚恋观是个体在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折射点。大学老师需要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培养他们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婚恋责任意识,并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美好婚姻家庭的正确认识,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冯梅 《考试周刊》2012,(29):32-33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家庭思想,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时期面对家庭和谐意识的缺失,我们应继承和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更好地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从而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接受有效的婚恋观教育对其自身成长有利,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社会变迁迅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从性别角度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探讨了"校本课程-自我教育-家庭社会网络"三位一体的婚恋教育模式,从而帮助和指导男女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被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群体,他们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婚恋观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一生,而且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前提是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规范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工作者有据可依。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拓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渠道,增强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生活中被寄予厚望的最重要的群体,他们婚恋观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婚恋观不仅影响大学生个人的一生,而且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前提是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规范婚恋观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工作者有据可依。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拓宽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渠道,增强婚恋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事关他们今后的婚姻家庭生活,对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对"9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力图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并提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吸收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积极因素等方面入手,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恋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当代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加上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婚恋已成为高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迅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建议学校教育工作者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它担负着多种功能,家庭是否和谐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家庭美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的主渠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两个兼顾转化教学内容,应用互动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加速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家庭是否和谐、稳定又取决于家庭关系。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关系必能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幸福,恶化的家庭关系必将导致家庭的破裂。因此,要巩固和发展进步、稳定、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冲突,浪漫与理性交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生,性开放度较高与性知识相对缺乏并存等特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看是积极的,也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婚恋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婚恋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高校要构建体系化的婚恋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婚恋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以实现个体的爱情和梦想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和民族事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受我国传统观念和西方开放意识的双重影响,她们对待恋爱较理性,在择偶标准上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她们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同时她们重视家庭,并希望兼顾家庭与事业。调查也显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当代青年婚恋心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青年的婚恋问题日益成为家庭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者以参加第三届湖北青年相亲文化节现场相亲互动的未婚青年为主体,从性别、年龄层次、参与性、主动性、真诚性、婚恋心理认知、婚恋心理测试、婚恋心理咨询等多方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当代未婚青年婚恋心理调研分析,了解未婚青年的婚恋心理状态,探究心理因素与婚恋现状的关系,为相关部门加强对相亲者正确婚恋观的引导,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