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2.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孔子在他的音乐思想中,既肯定了个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予以满足的合理,又强调社会伦理对个人的心理要求以制约的必要性,并认为孔子的审美理想是“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他的审美标准是“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4.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之前,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顺应自然、非工造化。孔子不以圣人自居,故“述而不作”。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将孔子提高到圣人的地位。“述而不作”的诠释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诸子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酝酿、经学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定型以及清代以降学者对孔子圣人地位的辨析。以往对“述而不作”的诠释及其相关观点促进了孔子圣人地位的生成,然而其部分观点却值得反思,孔子升圣也可能由此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教育时期虽然还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但孔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却无不通过“语”和“文”的教学来实现。他在“语”教中积极推广标准话——雅言,并要求学生端正说话态度,注意说话的环境和对象,做到言行一致;在“文”教中要求学生在“辞达”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文”、“文质彬彬”。孔子在“语”、“文”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仍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东方圣经故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一部故事化的孔子世家和孔子人生哲理的书。孔子、耶稣都是人类史上的“圣人”。耶稣以传奇故事在西方世界名世,孔子以真实人生在东方垂教。“圣人”的传奇故事能成为“圣经”,“圣人”真实人生更当是儒教人生“圣经...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显著地位。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创造、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其中美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诸如尽善尽美的美育境界,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乐”修其内,“礼”修其外的综合美育观,以及《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的宽泛的美育内容,都对我们今天的美育,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翻开中国厚重的历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无不彰显着先哲圣人对国家与民族的崇高责任感。在今天的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服饰美学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他有一套完整严格的服饰礼仪规范.其基本准则是以“礼“来规范不同层面上人们的服饰着装。本文着重从三个层面来阐述孔子的服饰美学意蕴,即:“美善礼”的统一,符合“仁”、满足“真”,“文质彬彬”。通过对孔子服饰美学意蕴的探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重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为了恢复周礼为目的的拯救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奇 《内蒙古教育》2007,(4X):30-31
孔子被尊为“圣人”。用鲁迅的话来表达,还是后世的人们“捧起来”的。 如果有人提问孔子姓什么。那谁都会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孔子当时,却是不知姓甚一因为他没有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所以姓孔。也是后世“追认”的,因为,孔子的好多代以前的祖先是贵族。孔姓,就从那里追溯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人格要求,也是对文章的评价标准。就文学而言,《论语》本身就是文质彬彬的典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孔子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人所共知而不成问题的,但是,怎样评价孔子,却成了问题。历来评价孔子差异甚大,旧时尊孔子为“圣人”,当然众口一辞皆是赞誉之语,但到了孔子“圣人”“素王”的头衔一旦脱落,这评语可就五花八门了,就连西方人隔帘望影看孔子,也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伏尔泰、狄德罗、罗素等人看到了孔子和中国人“温文尔雅”“自制有礼”,便称赞他好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人民教育的伟大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大教育家向为世人所推崇、所敬仰,被人们誉为“圣人”。一位是古代的孔夫子,另一位就是现代的陶行知。孔子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的伟大人格也都深深地感染、熏陶着一代代青少年及教育工作者。但陶行知与孔子有一点却很不相同,那就是陶行知办教育完全是为了人民大众,而孔子则主要是为了统治阶级。进  相似文献   

14.
孔子道德修养论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古人认为:学就是要学做“圣人”,儒家的许多经典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做“圣人”而论的。孔子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修养经验,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理论,在...  相似文献   

15.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修辞美学思想,尽管有其阶级及时代的局限性,但对中国古代修辞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文章认为孔子的修辞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是修辞的审美标准。关于语言的本质,孔子是将其作为思想内容的表达工具来认识的。语言运用对于他来说,不只是一种技巧,而且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基本手段。因此,孔子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特别重视。孔子既要求注重内容,反对虚浮不实;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也提倡对语言进行加工润饰,后人以“文质彬彬”来概括孔子及儒家的修辞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孔子认为音乐的使命是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陶冶人们的情感;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节制,反对革新,在音乐美学思想上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礼”,而柏拉图的音乐美学的核心则是“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