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深度报道中新闻与文学“合流”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媒体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新闻与文学的“合流”现象适时而动,尤其体现在当下的深度报道中.这种合流现象不是新闻与文学的合二为一,它既要求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又体现了相当程度的文学特征,其中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
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的根本准则。新闻作品文学化追求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即遵守真实性原则。具体地说,“新闻与文学的合流是指题材上、技巧上的合流,而不是本质上的混同。”应该明确,新闻所表现的真实是生活真实。想象、虚构等文学化艺术加工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如果为了追求作品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的产品是新闻作品。研究新闻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好的新闻作品,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很显然,符合和适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的新闻作品才是好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五个特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它们是:新闻作品是“易碎产品”,新闻作品是“机遇产品”,新闻作品是“组合产品”,新闻作品是“选择产品”,新闻作品是“传播产品”。  相似文献   

4.
近读毛姆评介世界文学作家与作品的《书与你》,文中谈及“爱默森具有用图画般的句子来描绘事物的天赋。”依据新闻界早有新闻以事实说话的观点,是否可以说新闻以“画”说话呢? 首先,我想说明一点,“以‘画’说话”并非专指电视新闻,也无涵盖所有新闻文体的意思,而仅仅针对消息类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7.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实用新闻”?“实用新闻”与服务性新闻有何区别?“实用新闻”与广告的异同之处有哪些?怎样防止“实用新闻”的寻租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对于指导新闻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这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即新闻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产生导向错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从舆论自身的特点来看,我认为是舆论的“盲目性”在作祟! 所谓舆论的“盲目性”,就是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未经任何外部压力和强制手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自觉地,无选择地靠拢。人们一般认为,舆论具有倾向性、时评性、公开性、自主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这里提出舆论还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基于以下三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共变,指都市新闻是一个变数,都市生活也是一个变数;都市新闻和都市生活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引起的互相变化.为什么全国“都市报”如雨后春笋林立报坛?为什么都市新闻异彩纷呈后发制人?都市报纸、都市新闻在社会进程中居于何种地位起着何种作用?本文试图结合《楚天都市报》创刊以来的实践,阐释都市新闻和都市生活的共变关系及其种种.  相似文献   

11.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12.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3.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曾给自己的一部杂文起名《花边文学》。“花边”框起的文章自有其独特风格,也格外引人注目。翻看《新闻知识》第八期,我同样觉得本期19页和44页两条“花边”评论也自有其独特之处,不失为新闻改革中的两枝奇葩。奇就奇在高瞻远瞩,透过现象找本质,对新闻作品进行高一层次的透视。  相似文献   

15.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提高宣传艺术、增强宣传效果,新闻报道也应该富有文采,成为既可亲可信又可读的美的作品。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对新闻写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树立创新意识、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课题。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开拓进取,正在进行创造性地实践。有的采用散文笔法,力求新闻作品新颖生动、优美感人;有的博采各种文学体裁之长,力求新闻作品具有“散文的意境、诗歌的韵味、小说的悬念、政论的说理。”这说明新闻写作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本人由于偏爱诗歌,特别对古典诗词名句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有些兴趣,因而觉得有必要提倡,并就教于同行。古典诗词是光辉璀璨的中同古代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许多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古典诗词的勃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作品中的“我”就是记者,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通讯员都确以为然,甚至以此为新闻与文学的标志性区别之一。笔者以为,除广播电视主持人现场直播外,“我”并不是记者本人。这一问题并非不起眼的花俏枝节,而是与新闻真实性、可读性和写作方法密切牵联。  相似文献   

18.
余杰撰文提出,一名卓越的记者与一名平庸记者的区分,常常在是否具有历史感这一素质上显示出来。富有历史感的记者,常常写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近些年来,新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不断强调新闻与历史的相同相近之处,主张新闻学多向历史学学习,新闻应更多地朝历史靠拢,而不是向文学靠拢。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与新闻版共同担负着舆论宣传职责。搞好副刊作品的弹性设计,无疑会强化宣传效果。 这里的弹性,是指作品对不同受众的接受力所展现出的伸缩性。本文在阐述这一命题时有两个前提:(一)这种弹性既是就整版效果而言,又是针对单篇作品而言;(二)这里的“单篇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文学体裁的作品,包括那些带有创作痕迹的“准文学”。  相似文献   

20.
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本质属性。在引进新闻策划和新闻手段之后,报纸副刊会进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新闻魅力。通过打造大文化副刊,将文学与新闻互相渗透与和谐融合,实现报道形式的创新,在强调文学性和文化底蕴、强调作品审美作用的同时,强化新闻性,更具形象感染力和时代生命力。这应该是报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新形势下振兴报纸副刊的必由之路和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