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我国著名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须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读懂书,才能真正做到无疑。学生在读书时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说明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说明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会  相似文献   

2.
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也就是激发学生质疑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品质。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质疑论争,并从中学会求异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可见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课堂教学应积极诱导学生疑问,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教师应提供思考提问的机会,拓宽思维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  相似文献   

6.
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内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理,而不是只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一、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人告诉我们,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还应从不疑中求疑。教师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地设疑、激疑、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获取知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①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教会学生自我质疑、思疑、解疑。②针对预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议、互议、小组讨论,从而达到思疑、解疑。③在阅读教材和讨论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说。④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运用。  相似文献   

9.
盛延威 《甘肃教育》2007,(9S):18-18
探究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和求知活动必需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问题。探究又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志芹 《教育艺术》2009,(11):7-7,6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又能使思维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2.
陈聚华 《考试周刊》2014,(63):70-70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方法","要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湖南长沙市培粹中学瞿瑞麒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的是教学的一般立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许多学生读书无疑,专待老师讲。...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习惯和方法","要形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早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相似文献   

15.
一、在教会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质疑.并善于独立思考。 学者须疑.疑而则思.思而获知。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问题多提出质疑.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然后老师再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黄亚 《文教资料》2014,(5):187-188
教师必须学习最新教育理论,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充分把学生作为发现、探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标新立异,想问、敢问。创新源于探究,探究必有“问题”,“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媒体手段,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继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为此,日常教学中要经常贯彻下列做法:一、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的“疑”,指的是问题,也就是矛盾,“行疑”继而“发问”是思维的初步,一切知识的获得都得从发问开始。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开扩学生的思路,教他们会思考,会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教学时有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想象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会提问题,于无疑处生疑,这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可  相似文献   

19.
<正>"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而"思"则是以"疑"为先导的。因此"谈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生就在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思维矛盾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掌握知识。质疑就是提出问题。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提出了问题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壶盖跳动产生疑问,联想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乃是进行一切创造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源地”。留足时空。让学生“能问”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留下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