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自身表现出作为亚洲内陆北方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民族的艺术文化在教育舜口传播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更形象地折射出一种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以及自我发展过程中自然与不自然转型的独特历程.这不是个别部族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狩猎——游牧文明在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全球化看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往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大学的这种功能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愈益明显,新的文化全球化浪潮迫切需要拓展大学的交往功能,以提升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并寻求文明之间的宽容与对话。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国际理解的视野下,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加强对多元文明的认知与理解;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让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生共长,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英汉语言之间语言交往活动的非对称性是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语言的学习、教授以及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的不平衡性。对于这种非对称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所造成的有利于英语国家而不利于中国的后果,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交往活动的非对称性是由于相应的文化的不同特质决定的。由于语言的强势地位依赖于文化的繁荣,文明的昌盛,中华民族唯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汉文化与语言丰富发展并与英语取得平等的地位才会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当前主要有三种文明观:文明冲突论、文明对话论、文明交往论。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实践中应承认并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文明发展的趋势是文明和谐和文明相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各个民族、国家间文明的互不相融,以及由此导致的误解、紧张、冲突乃至战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有赖于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的对话、沟通和理解,有赖于文明间的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教师教育范式观照下的课堂文化形态各异,工具理性的教师教育范式致使课堂文化定位出现偏差,各种文化载体间相互背离,教师教育者缺乏文化自觉意识,课堂文化意蕴缺失;对话交往理性教师教育范式观照下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功能得到全方位的释放,各种文化载体间的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者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模式得以建立。因此,课堂文化的重塑要以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型为先导,只有两者深入契合才能相得益彰,共融相生。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能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对我国休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样,休闲旅游因为公众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又必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且需经历生态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绿色休闲旅游这三个低、中、高发展阶段,最终实现"生态休闲"、"文明旅游"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发生着频繁的跨文化交往。在跨文化交往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交往原则,这一文化原则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转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包括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文化批判和选择意识、文化整合和创造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我"文化的主核和表现符号,在教育内容中增加跨文化交往的意蕴,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往训练,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民族教师教育经历了关注教师数量到质量的不同阶段,当下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多重教育诉求。"素质重构""、身份危机"、"文化冲击"是其遭遇的主要发展困境。为了改善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应加强对其专业发展体系的构建,关注其"源头""、需求"及"文化",通过建立教师共同体为教师提供身份归属感。同时教师也要激发内在自觉意识,树立辩证合理的文化态度与承担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代表着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根源,传承、升华、创新民族特质,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藏英人士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但是不同民族孕育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性,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出现文化的"冲突"或"碰撞"。本文立足藏英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并就如何提高藏英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些许建议,以期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2.
国民整体素养是诸多积极要素长久教化涵养、内蓄积淀的结晶,国民美好修养汇聚,则成自觉自然的群体性规范,一种显明易见的一国之俗,民族的风格与性格。餐桌斯文是历史上中国"礼仪之邦"的重要文明标志之一,饮誉中外。人类的各种文化都无一例外地重视餐桌文明公礼。当今中华餐桌仪礼正在继承与新进中重构,《中华餐桌礼仪规范》48字诀应是中华餐桌仪礼公众共建自觉行为所遵循的基准。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改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现了我们国家由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际要求更加具体。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和传播地,其所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未来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在高校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以便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生态文明自觉,传递生态文明理念。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之间语言交往活动的非对称性是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语言的学习、教授以及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的不平衡性.对于这种非对称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所造成的有利于英语国家而不利于中国的后果,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两种语言之间的语言交往活动的非对称性是由于相应的文化的不同特质决定的.由于语言的强势地位依赖于文化的繁荣,文明的昌盛,中华民族唯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汉文化与语言丰富发展并与英语取得平等的地位才会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个民族或区域或群体,而是存在和发展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所以文化自信既需要自觉自身文化也需要在文化比较与鉴别中建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文化自信的途径:区别文明与文化、深度文化自觉和把握文化"嫁接"的度。  相似文献   

16.
西亚北非是文明起源形成较早的地区之一,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学科分化的影响,学界关于这一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单个文明为核心,忽视了地区范围内各个文明之间不同交往关系的意义。单就古埃及文明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研究而言,学者们经历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传播论、帝国主义理论、多中心理论的影响和转向。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以古埃及文明与周围地区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整体上观察西亚北非地区各个文明古国之间的交往交流,可以发现各个文明或多或少与周围文明进行着各种交流,以和平的方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以野蛮的方式留下惨痛历史教训,和平发展繁荣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交往和文明交往的角度论述了古代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相互关系。从前伊斯兰时代到伊斯兰时代,两大民族两大宗教以麦地那为舞台在矛盾和斗争的同时,一直存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在文明交往中,犹太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比邻而居,相互涵化,伊斯兰文明迅速崛起,由民族宗教发展为世界宗教,形成连接东西、继往开来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由众多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渐沉淀生成的,这种交往交流交融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经济间的交流是促进不同民族相互认同、融合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化、宗教等上层建筑对经济间的交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通道,这条古道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的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茶马古道历史悠久,横跨区域大,涉及民族多,本文仅以丽江木氏土司与茶马古道关系为例来说明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20.
从文明与社会、文化、人的存在状态的整体角度看,从社会发展和演进的角度看,文明可以划分为自在、自觉、自为三维形态。从共时角度看,文明的这三维形态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从历时性看,文明的三维形态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因此,文明形态的演进和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文明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是相互比较与交流的过程。当前,需要正确处理文明三维形态之间的关系,推进文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