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孔子教育思想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上,他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施行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他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我们今天的义务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创造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孔子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由“仁”辐射出许多道德条目。孔子重视道德践履,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强调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4.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是自成体系的,他是一位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进行教育改革探索的先驱者。他所倡导的普及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这三大主张包容着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的革新理念,也提出了教育最终让受教育者去创造生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本质特征,这对当前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被尊为圣人,其教育思想理论直到现代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他主张平等教育,将明传播于全社会;主张适宜教育,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主张诱导教育,运用触类旁通教育手段;主张渐进教育,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主张辩证教育,将教与学有机统一;主张陶冶教育,使学生在愉快中感受求知的乐趣。孔子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张金兰 《教育探索》2003,1(7):25-27
孔子的教育模式是一种重视人的素质的教育模式。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含有朴素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思想;“六艺”与“六书”教育,反映了孔子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为了塑造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君子人格;启发式教学与注重知行统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8.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有见地的教育理论家。他所倡导的“好学乐学”的思想,对于指导现代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减负期”的中小学教育,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论语》中关于“好学乐学”的主张曾反复提及,并逐步深入地进行了阐述: 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表明了对“乐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揭示了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孔子还主张“敏而好学”,赞扬“不耻下问”的精神,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足见其…  相似文献   

10.
刘培刚 《山东教育》2002,(14):11-12
中华民族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文明,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就是这一文明宝库中的奇葩;这些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注意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起予者商也”,就是学生对孔子启发,师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的意思。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  相似文献   

11.
郭淑霞 《现代语文》2007,1(4):13-14
纵观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发现,诸子百家在教育问题上所提出的见解,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追求和谐。25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教育主张,并反映在他的“六艺”教育实践中,他提倡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来完成和谐人格的培养。荀子主张用知识、才智、品质来全面、完美地培养“成人”。明代王守仁认为和谐教育思想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  相似文献   

12.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他主张“学为君子”、出了闻、见、知、习、行的学习过程;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原则与方法。此外,孔子在影响学习的内、外部条件方面也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优秀的教学思想之一,就是主张求疑与反思。孔子说的“每事问”、“疑思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主张的“熟读而精思”以及他概括的“无疑—有疑—解疑”的求索过程,都 是求疑与反思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论至今还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发展,特别是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它们是科学的、有效的.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他的思想意识主要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的认识论不自觉地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他强调“生知”,但重视后天的经验与学习,主张“多闻”和“多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孔子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又是首创私人讲学的大教育家。尽管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是从政,但最大贡献却在教育方面。他一生四十余年从事讲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教学主张。作为一个编定“六艺”为教学内容,培养“贤者七十二”的大教育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引后人孜孜以求。本文试从教育活动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  相似文献   

18.
怀川先哲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生笃志传经,弘扬儒术,为“六经”的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成为儒家教育目的的代表言论,他提倡博学、主张切问、不弃小节、注重实用的观点,既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又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创新。他晚年西河讲学的教育实践,为儒学的发扬光大开了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该书中,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论语&;#183;为政》之十二)的通才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20.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他提倡的“视思明,听思聪”、“启发式教学”、“温故知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知行合一~为人师表”等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形象塑造和师德修养颇有借鉴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教师应继承发扬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全心全意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服务,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