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今,办报人谁都想提高发行量,抢占市场先机。但如何把报纸办得精彩,符合消费者的口味,让他们心甘情愿多买你的报纸呢?笔者以为,抓市场“卖点”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青年报》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一份很不起眼的报纸,然而由一批有着敏锐市场眼光和较高知识素养的新锐执掌北青报后,通过短短数年的市场摸爬打拼,如今北青报不但打造出一个响亮的品牌,而且去年其广告刊登金额在全国纸媒体中已跃升三甲。无论是编报人,还是读者都觉得北青  相似文献   

2.
张延平 《传媒》2006,(7):24-25
北青报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北青报的优势资源,横向形成系列报刊群,纵向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稳步推进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通过资本运作和内部市场化,建设一个以北青报为核心产品的现代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3.
北青报在2004年初将北京儿艺并入旗下后,对儿艺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把儿艺打造成为化市场的一匹“黑马”。北青报入主儿艺之后。儿艺经营额实现了从70万到1500万的质的飞跃。北青报第一次的跨行业投资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一直关注传媒产业发展的期刊,《传媒》就北青报的此次跨业整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胡菡菡:我们相信北青报是一个具有开放心态的媒介。有两个例子,一个当然就是您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南京大学曾经有一个本科生,在北青报里不认识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报纸呓语     
王乾荣 《传媒》2001,(7):11-12
我接触《北京青年报》时,已经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青年了,但这份报纸仍然十分强烈地吸引了我;当我人到中年之时,我还是非常喜欢《北京青年报》。但是这两年,我对北青报稍微有了一点儿保留。 随着版面的增加,北青报的广告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视觉的不堪重负和心理的厌烦,正强烈离间着我与北青报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报》在我国青年报刊之中,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经济效益,都是站在前列的。它的发展速度及方式曾引发了关于“北京青年报现象”(以下简称“北青报现象”)的讨论。在一定意义上,《北京青年报》对于我国青年报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对于青年报业前景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从解剖分析“北青报现象”入手。  相似文献   

7.
史玮 《青年记者》2017,(22):51-52
2017年7月3日是北京青年报复刊的36岁生日,北京青年报(以下简称“北青报”)以“三十六年见字如面”为主题,推出了共计60个版的社庆纪念特刊,其中32个内容版,共刊出读者来信70封.见报当日,北青报官微同步推出特刊“电子版”.庆生特刊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众多读者在官微留言,纷纷表达对北青报的祝福和期望,在朋友圈转发、留言,“见字如面”一时刷屏.  相似文献   

8.
老骥 《青年记者》2002,(2):22-23
正如历代兴衰更替一样,功成名就君临天下的进修也就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时候,成功了的北青报似乎也正滑入这一不祥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动态     
《网络传播》2005,(10):9-10
中国网推出“中国和平发展世界无限机遇”专题,中国网络媒体江西行,电视台网站研讨会召开,北青报正式控股千龙网,三大动力助推互联网新浪潮。  相似文献   

10.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2,(12):41-41,42
在欢度国庆节、喜迎十六大的宣传热潮中,北京市几家主要的报纸,新闻图片不但数量大增,而且多有出彩之处。仅以国庆后的一周(1-6日)为例,日报、晚报、晨报、北青报、法制报、娱乐信报、劳动午报等7家报纸,就先后刊发了各类新闻图片120余幅。日报、晚报、晨报和北青报还分别设立了摄影图片专栏、专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图片质量好,印刷精良,版面设计新颖,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显现出在整个新闻宣传中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述 《新闻知识》2002,(10):14-15
《北京青年报》l981年“五四”试刊,经过21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报业经营的理念,正是这些理念支撑和造就了北青报九十年代至今的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樊巍 《新闻大学》2003,(3):80-84
最早的新闻监控源于欧美国家的新闻运作,之后被香港的报业学去。北青报1999年7月1日建立了新闻监控部,新闻晨报从1999年创建初期,就有了新闻监控的雏形:而完整的一套新闻监控运作机制则是在2001年年初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口述实录"专栏首开报纸先河以来,情感实录专栏便风靡大江南北.本文试图以<北青报><口述实录>为例,从文本特征入手,对此类报道的文本予以解读,并尝试对此文体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新境界     
<正>近日,本刊特约记者对北青传媒集团总裁孙伟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掌舵上市不到一年的北青传媒,这位北青报昔日的副总编辑尝到了大企业老总才能体会到的苦辣酸甜。但是,不管曾经面对着怎样的压力,也不管现在仍然经受着何等的挑战,更不管未来的北青传媒集团向何发展,至少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那就是孙伟已经从一个海外上市公司经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中国内地传媒业在海外上市的“专家”,这不正是孙伟的新境界吗?同时,北京青年报也从传统平面媒体走上了打造一个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传媒集团之路,这不也正是北青报的新境界吗?  相似文献   

16.
如果笔者的记忆不错,新闻历史感是近两年才被郑重其事地提起的.范敬宜说"写新闻要求有历史感"(<新闻战线>2∞1年第1期第43页).北青报的总编也认为"现在有历史感的新闻太少".  相似文献   

17.
凌久 《新闻记者》2005,(1):14-14
12月22日,被称为“国内报业第一股”的北青传媒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其公开发售部分已获约400倍超额认购,创下半年来香港新股超额认购倍数新高,这说明市场看好北青报的发展,看好中国传媒业的未来。但是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北青传媒的走向仍然存在疑问。例如,北京青年报社年收入数亿,应该说不缺发展资金,那么上市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品牌效应之外,“圈”来的钱如何运营?北青报方面提出的跨媒体跨地区发展设想,如何取得政策面的支持等等。作为“报业第一股”,北青传媒上市的象征意义恐怕要大于实际意义,我们也期待北青传媒一路走好,为我国传媒资本…  相似文献   

18.
杜威 《声屏世界》2011,(3):131-132
在过去,闪婚也许只是鲜少人敢于尝试,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社交应用的发展,三天就可以创造相识相知的婚姻奇迹。2011年初,搜狐推出的微博相亲成为了时下最受单身网民追捧的相亲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05,(1):39-39
<正>[第一财经日报]1月7日,北青传媒计划拓展新的厂告业务,而不再过份依赖《北京青年报》的广告收入。“我们将有更多的广告收入来自北青报以外的媒体。”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孙伟说。  相似文献   

20.
"创作出版论"在教材出版活动中的可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当年所创造的日本出版奇迹,还是如今因日本出版崩溃而遭人诟病,"创作出版论"都没有与教材的出版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剖析这种颇受争议的出版理论,分析我国出版界对教材出版的认识误区,我们会发现,"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