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原文化能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源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则是长期的翻译活动帮助了中原文化的建构.本文梳理了中原文化发展史上发生的翻译活动,指出中原文化的辉煌与沉沦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翻译活动有关,而中原文化的振兴也需要翻译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如何准确地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帮助目标受众跨越文化鸿沟,理解中国文化符号的文化内涵十分重要。译者运用文化关联理论,从目标语的认知文化语境中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其英译宜采用音译、直译和加注法等翻译策略并遵循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名扬海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京剧翻译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艰巨工作,它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功力,对京剧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从而做出适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文化翻译研究是理论与路径语境化的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内涵修辞上的内容,不仅仅是把中文翻译成和谐的目标语,更多的是通过外语词际间联系的严密性体现翻译思维的再构建以及优化的还原性。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文化精髓无疑是把中华文化推广式地传递出去,特别通过中华深厚的饮食文化作为载体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中华饮食具有"抒情"功能,正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从而构建出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通过翻译和文化思维的再构建传递出的信息的最理想化便是能充分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背景的探索,达到目标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因此,如何在翻译中实现文化的传递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就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以及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传递可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部分,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难题和障碍,因此,弥补"文化空缺"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京剧:东方艺术璀璨的明珠》翻译实践为例,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空缺现象以及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从而使京剧文化的外译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旅游翻译日渐成为对外旅游营销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新型手段,而文化词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传递信息与诱发行动的功能,译者在翻译旅游网站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时,要树立文化考量意识,尽可能保留和传达其文化特色,同时兼顾读者的接受程度;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坚持信息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翻译原则,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内容1.复习与巩固京剧行当的知识2.初步了解京剧老生行当的特点及其相关的知识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愿意探索和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对京剧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魏琼 《考试周刊》2011,(65):27-28
注释性翻译和解释性翻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和文化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翻译与语义等值的关系、解释性翻译和注释性翻译与文化传递的关系,以及由于文化空缺而造成的解释性翻译与注释性翻译的必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汉语谚语与英语文化有较大差异,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汉语谚语英译时需注意的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文化要素,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直译、意译及套译的翻译策略,并对如何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提出建议:保持口语化和民族特色,忌望文生义。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恰当处理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义蕴,是习语翻译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习语翻译应采用直译法,以确保移植译出习语文化义蕴的独特风貌和韵味,并依次提出了以下几种译法:借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相似文献   

14.
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手段。关于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自古以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英汉互译中,语境、文化差异、译者理解能力与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把中文旅游资料翻译成英文,其实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由于旅游资料中景点介绍自身的特点,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景介材料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突出当地的文化特点,二是要以读者为中心,让他们能读懂。因此,要达到两种语言的完美结合,那就要求我们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如直译、意译和音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直译、套译和意译三种具体方法来论述中西典故习语在翻译中的运用 ,认为除了对语言本身方面之外 ,更要着重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 ,使典故习语的翻译更具对等性  相似文献   

17.
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翻译文言文,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学生“习其句读”,不能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一般读者和大众只能“心向往之”,严重制约了经典的大众传播.如果采用释译法翻译文言文,就能突破以往传统译法的瓶颈,促进经典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汉语数字式新词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涵盖面广,英译时必须视情况灵活处理。本文以翻译理论与实务为基础,探讨了数字式新词的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意译揉和以及意、形、音三者兼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葛浩文的翻译使莫言、贾平凹等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并获得好评。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翻译语料的考查,探讨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翻译方法,认为葛浩文的译本以忠实为原则,对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采取厚译、省译、直译等方法再现原作意象,以上翻译方法对传播中国文学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语言及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移植。英汉文化的诸多差异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的策略有直译法、意译法、不译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