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外国电视节目逐渐在中国流行,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时间也不断地变化,随着《疯狂主妇》、《越狱》等一系列美剧在中国的热播,让观众对"季"播出有了更多了解。电视市场在不断地发展,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竞争已经没有过去激烈,随之而来的是频道与频道之间的角逐。  相似文献   

2.
姜东波 《视听界》2001,(1):22-22
电视的节目编排常常是电视理论研究人员容易忽视的“盲区”,实际上电视节目编排并不是对一大堆节目的简单拼装和连接,它是电视编辑人员根据频道定位和节目内容,在认真分析受众情况,收视时段特点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电视节目的一项创新性活动,是提高频道美誉度和节目收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浅析央视的节目整合式改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电视市场也随着中国的市场改革一起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电视节目,只有通过不断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拉动收视,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电视节目改版已经不是新鲜事,2009年7月央视各频道节目相继改版,又引发热论。电视节目改版的原因何在?我们又要如何规避改版的风险,笔者将这些问题进行了粗略的探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锋 《视听界》2007,(6):91-92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至今日,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又非常严重,中国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在这种激烈竞争中,电视台如果仅仅抱着传统的只靠节目内容和形式争取观众,提高市场地位,将很难在电视收视竞争中取得较好成绩。从2005年开始,中国部分电视台从自身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通过对电视受众收视习惯的考察,在节目编排上大力创新,提出并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如中央电视二台(经济频道)、湖南卫视、安徽卫视、重庆电视台等。本文以重庆电视台为研究个案,来看看“编播季”的实行及其特点,以及在电视节目与传统节日结合、频道推广、品牌提升等方面提供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期望享受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美食类电视节目因此就有了收视群体,且节目的样态也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和传播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以福建电视综合频道《舌尖之福》栏目为例,探讨地面频道美食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掀起的收视热潮、持续高涨的商业效应和对频道竞争力的强力拉动,显示出引进国外模式电视节目巨大的正能量;在2013年卫视频道广告招标"娱乐会战"中,引进国外模式电视综艺节目的突出表现,让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话题再次升温。回顾我国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版权的历程,从偷偷抄袭模仿到悄悄低调引进,再到轰轰烈烈购买模式版权,国外电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频道的日益增多,人们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自由选择的机会大大超过了从前,新闻性、娱乐性、知识性、服务性的各类电视节目兼容并蓄,多姿多彩,供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各取所需”。如何提高频道的收视  相似文献   

9.
王彬 《记者摇篮》2009,(1):36-37
多媒体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体的大量涌现,以及有线电视的不断延伸,使得国人收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观众分流日趋严重,使得受众市场稳中有降。观众市场容量饱和,标志着电视市场进入收视份额竞争阶段,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就意味着其它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品牌战正在打响。  相似文献   

10.
于秀 《声屏世界》2006,(6):59-60
2005年11月18日,全国独家电视文摘频道——河南电视台精品博览频道(原河南电视台6套节目)的开播,为整个河南电视市场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该频道以“电视文摘”这一在全国具有独创性的理念将自己定位于“传播快乐、传递时尚”,收视人群以青少年、中年和部分老年观众为主。《精品博览频道》为广大电视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盛宴,赋予中原文化鲜活的时代感,并以“低成本、高效益”的盈利模式,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诞生背景和节目构成进入新的世纪,电视节目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向娱乐消费功能不断转化。河南电视台在传播积淀…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外国电视节目逐渐在中国流行,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收视时间也不断地变化,随着《疯狂主妇》、《越狱》等一系列美剧在中国的热播,让观众对"季"播出有了更多了解。电视市场在不断地发展,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竞争已经没  相似文献   

12.
所谓电视节目的编排,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频道(栏目、节目和广告)定位的要求和观众的收视内在规律,把各种类型的节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系统化的排列和组合,形成节目播出表。它不是播出内容的简单罗列和随意拼凑,而是在分析受众需求、收视时段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编排电视节目,赢得收视率和提升频道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它是电视节目由制作进入最后播出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话题是从电视节目的收看状态开始的。陈立波开门见山地说。电视是客厅媒体,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欣赏边议论的节目终端,因此,好的电视节目必须具备很大的话题空间,可议论、可抒发、可感慨、可争辩。陈立波说,他们频道的节目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开发的,市场反应很不错。虽然频道不播电视剧,但因为自办节目的话题性做得很好,收视超过了电视剧。  相似文献   

14.
观点摘编     
我国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与需求2008年第3期《电视研究》刊载了中央电视台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电视观众规模为12.05亿人,文化层次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占观众总数的69.06%;同时收视条件得到改善,农村家庭通过有线网收看电视的比率已达47.12%;2007年,观众户均能收看到的频道数量为32.4个。比2002年增加一倍。在观众收视行为上,电视依然是人们接触的主要媒体;日收视时间在3小时以上,对电视节目的自主选择余地更大。  相似文献   

15.
电视节目是电视媒体领域的主导产品.电视节目的经营是整个电视产业经营的基础。当前,我国已经有卫星频道56个、数字收费频道82个,各类频道总数达1227个.一般有线电视用户可接收50个左右的电视频道,多频道时代已经来临。在电视多频道时代.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大幅度提升,各电视媒体将更多地进行节目的交换和流通,使得对电视节目的经营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电视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一传媒。但是,随着传统媒体的多样化发展和网络等多媒体形式的出现,所谓电视“霸主”地位已产生了动摇,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形成以后,观众手中的遥控器成了各级各类电视节目收视状况的晴雨表,在同一个城市或地区,几十个频道争夺天下的局面已达到自热化程度,在电视集团化、频道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引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尚琳  赵辉 《今传媒》2012,(7):124-125
如今电视节目制作者一项必备的要素是弄清观众到底需要什么。只有真正吃透观众收视心理,节目才能一炮走红。从近五年电视观众市场变化看,观众收视喜好一是民生概念要求贴近,二是个性化需求越明显。各地生活频道的开播为生活服务类栏目提供了平台。目前我国已有30余家中心城市电视台开办了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活频道也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频道。如何借鉴成功经验,在地面频道做好生活服务的内容,在引进基础上进行创新是生活类节目关键和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现阶段的电视文化市场,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大,频道的增加趋势明显,节目在不断地扩充,使得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更加的白热化。直播类新闻节目虽说有传播速度快、视听综合冲击等优势,但如何在收视分流严重的情况下,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众多的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中,凸显  相似文献   

19.
兰玲 《新闻前哨》2009,(6):55-56
随着卫星技术和有线技术的发展.可供观众选择的频道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在中国电视的影响力仍是最大的.看电视也是多数家庭的一个主要娱乐,丰富的电视节目内容使观众依照不同的喜好分出不同的收视群,众多频道都在争夺观众手中的遥控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出自己的频道特色,赢得观众,赢得收视率,成为传媒人士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通过对比同一年份内电视国内频道与北美地区华人观众收看我国的国际频道①的收视数据,分析高收视频道、栏目在国内外收视表现的异同,希望能对我国广播电视在新移民时代中的有效海外传播提供一定借鉴。一、频道收视排名的国内外共性由于近年投资移民、中产精英、留学生的涌向海外,极大地丰富了海外华人队伍。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