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媒介的迅速发展,在人与客观环境中已插入了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人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但这种行为却实实在在地作用于客观环境,这也就使得"拟态环境环境化"。网络的出现更是把"拟态环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已飞入百姓家,而以网络游戏为娱乐消遣的青少年群体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近一年百度新闻搜索平台中相关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媒体建构了网游青少年负面的媒介形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拟态环境理论、媒体奇观理论等探究形成网游青少年负面形象的原因,以期还原网游青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4.
刘春侠 《东南传播》2013,(9):122-123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媒介制造的信息环境。作为媒介传播产品信息的主要手段,广告营造了一种拟态消费环境。在广告中拟态环境的建构与消费心理有密切关系,消费者自我概念中现实自我的需求和理想自我的实现都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广告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形态多种多样,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当前,媒介素养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媒体的更新速度,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与生活。这需要民族地区青少年本身与学校及相关机构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及时做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领域里探析媒介环境与受众关系的经典理论,李普曼借由"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表达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的质疑与批判。本文对新媒体样态下"拟态环境"理论的媒介延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赋权带来的表层舆论复兴掩盖了社会深层的结构矛盾,"客观化"拟态环境的加剧促进了媒介的异化,后现代语境中的"拟态环境"打造造成了符号与社会存在间象征关系的割裂,催生了受众对仿真文化的消费诉求。媒介作为一道楔入在人与环境间的虚拟环境,体现了一种沉浸式的传播观,"拟态环境"理论视域下的媒介实质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范海诚 《今传媒》2011,(6):23-25
"媒介环境",也称"拟态环境"、"虚拟环境"、"信息环境",是处于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一个"中介物",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在与自然环境相区别的社会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社会成员之行为方式的符号部分。在现今社会,这种媒介拟态环境更多是由大众媒体建构起来的,了解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拟态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选择的要素这个角度来探讨媒介拟态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拟态环境下,由于对广告主体与信息的解构和重塑,使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验证,受众在没有其他渠道来验证拟态环境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媒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接受所看到的客观现实.由此广告信息在拟态环境的解构与重塑下有可能偏离广告信息应具有的功能和本质,从而异化为一种“信息陷阱”的符号,这意味着广告真实性的本质被拟态环境所颠覆.本文将引用传播学理论对拟态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颜瑾 《新闻窗》2007,(5):41-42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描绘了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美妙世界,就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清风……”大众媒介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的环境,这个环境所传递的信息、思想观念、提供的娱乐,其价值取向的健康与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罗倩 《东南传播》2018,(1):61-62
社交媒体已经融入包括听障青少年在内的广大青少年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听力语言障碍导致大多数听障青少年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手段和能力较弱,媒介接近权与信息福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导致社交圈子固化狭窄,对其教育、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影响,为其融入社会带来了许多困难,社交媒体时代,听障青少年生存环境、信息使用和交流环境与社会主流人群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学者探讨了听障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及社会融入状况,为听障人士接触和使用社交媒介,促进听障青少年融入社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永 《新闻世界》2014,(7):120-121
媒介为公众所构筑的信息环境与客观世界有所偏差,人们容易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会造成刻板成见。本文从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国家形象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提高媒介素养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利用媒介收集信息,也需要对海量的媒介信息加以辨别,如何保持理性的态度来处理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青少年群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面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的网络媒介技术能够比较轻松使用,但是青少年群体因为其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家庭中缺乏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学校教育不够全面,主流媒体监管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的治理力度弱等问题,使得他们对网络媒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分辨,容易做出不理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社会工作者采用“赋权理论”与“赋能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协同网络平台、社会、学校、青少年自身等多元主体联合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杨赛 《新闻世界》2013,(11):98-99
本文立足于当下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结合web3.0时代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特征以及当下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媒介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学习行为的变化进行探究,并对当代电子媒介下青少年人格迷失和文化冲突进行省思。  相似文献   

14.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超真实的、仿真的媒介现实。在现今的消费时代,消费内容丰富,并不断出新。而大量的消费信息是通过广告传递的。广告中根据广告主的主观意识要求,针对消费者的需要,通过设计多种广告语境,营造出不同的消费拟态环境,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虽然广告所建构拟态环境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方式,但它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会出现失衡问题,难以保证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今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日益趋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将电视媒体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样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宽阔快捷的交互平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闫翠萍 《今传媒》2013,(5):134-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林宇  丁陈锋  王亮 《新闻战线》2023,(22):85-87
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研究、方式方法、创新实践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间。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扩容媒介资源;利用在地资源,绽放城市品牌;集成智媒教育,融入美学生态。  相似文献   

18.
蔡竺言 《传媒》2021,(1):94-96
青少年是虚拟现实媒介的核心用户,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其生活常态.本文从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多重嵌套的现实背景出发,尝试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青少年用户研究的一种新视角.新媒介研究需要突破虚拟现实的伦理困境及竞争叙事逻辑,从媒介技术与媒介用户的互构逻辑出发,通过时空节奏分析呈现出青少年的媒介驯化过程,从而进一步讨论网络新生代的数字化生存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提到了拟态环境( Pseudo - environment)的问题.李普曼指出人类生活的"两个环境",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即拟态环境).现实环境是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而虚拟环境则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人借助大众媒介间接体验环境,而且这种虚拟环境在现实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拟态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也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它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的.  相似文献   

20.
李雪凝 《新闻世界》2010,(8):208-209
青少年生活在大众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中,他们每天通过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媒介认识社会。一些媒介炒作"伪娘"现象,对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对这种负面影响进行了探讨,并从政府、大众媒介以及青少年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