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博士"这个群体被推到了舆论的前沿,很多人对女博士存在着刻板印象。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支点,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从新浪新闻中选取一定量的样本,对其报道性质、报道议题、报道强度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其统计结果和所反映的媒体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韩宁 《东南传播》2010,(9):59-61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浪网一年里有关女博士的新闻样本统计、分析,发现:报道强度——重复报道、后续跟进报道;报道主题——情感、生活、犯罪、遭遇不幸成为焦点;报道立场——正面报道"短小精悍"、负面报道"冷眼旁观"、中性报道"娱乐至死"。得出结论:女博士这个"刻板印象"中的"强势群体"正在不断"被弱势化"。继而分析、推断出强势群体弱势化模式图,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当"第三性"遭遇"第二性"——"第三性"凸显新闻价值;女博士强势群体刻板印象的形成——早期人际传播和早期大众传播;当新闻价值"遭遇"刻板印象——唯有"颠覆";"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相互作用。最后提出两点思考:当"弱势群体"成为结果,新闻价值最大化如何实现?强势与弱势之间真实的平衡点在何处?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传播中媒介刻板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大众媒介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大众媒介对特定国家、社会群体、性别等的再现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受众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并试图用霸权理论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各项研究结论来解释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4.
郭学敏 《兰台世界》2016,(19):31-34
有别于记者、教师、工程师、编辑等社会认知度较高的职业角色,档案工作者对于大众而言可谓陌生。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职业示范"的作用,目前却经由角色、情节、对话等向受众塑造了档案工作者较为负面的刻板印象。通过观察档案工作者在不同的影视剧中出现的角色特点,总结在大众传媒视角下关于档案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分析其成因及负面影响。并基于档案业界的工作现状,对消解此类负面的刻板印象提出几点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社交媒体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分析:社会性别在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下,在影视剧、广告、文学作品中被建构,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语言和图像被强化,虽然社交媒体用户自身也试图通过相同渠道、男女之间性别气质的交换与聚合来消解性别刻板印象,但标签化、污名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湘潭产妇身亡风波中,因受众对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标签式刻板印象,又有部分媒体对不真实报道的极度渲染,导致舆论偏向产妇一方,但随着信息公开,医患矛盾中的公众立场逐渐回归客观与理性,舆论很快就出现反转。文章将探析湘潭产妇之死中刻板印象的构建以及舆论反转中刻板印象的消解机制,以期媒体能够有效的对刻板印象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董娜  梁刚 《今传媒》2022,30(2):29-32
在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领域中涌现出"老年网红"群体,打破了大众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有助于缩小当下社会的代际鸿沟。"老年网红"实现了弱势群体的自我表达,弱者为强、次者为主,传播内容以情取胜、轻松而有分量,反映出典型的弱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2):25-29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浏览新闻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新闻评论亦易如反掌,但由此带来的网评詈词肆虐值得关注。本研究试图从刻板印象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消除网评詈词的心理策略。通过采集大量的网评实例,本研究探讨了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结果认为:提供增加宿主困难的外归因能分散宿主的注意,减轻刻板印象,从而减少网评詈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典型人物作为榜样亦可淡化刻板印象,弱化网评詈词;启动积极的身份特征能使宿主刻板印象积极化,网评詈词低频化。未来须注重多学科共同合作和交叉研究方能有效控制和治理网评詈词,改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采访中刻板印象的影响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新闻前哨》2008,(8):66-67
刻板印象是一种人类天生具有的认知策略,它自动地、无意识地、难以改变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动。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刻板印象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本文引用社会认知心理学中对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分析它对新闻采访工作的影响,探讨记者应该如何控制刻板印象的不利影响,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大众媒介去认识自己生活之外的世界。然而,在媒介将身外世界转化成人们脑海中的图景的过程中,由于人为观念和技术局限的原因,往往形成人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本文从介绍刻板印象的概念着手,着重分析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再现方式及再现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并运用权力理论、霸权分析和这一领域内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对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滑晓军  张欣 《青年记者》2016,(23):22-23
随着90后逐渐成熟并登上社会舞台,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越来越被社会和媒体所关注.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这一代也被大众贴上了“肤浅、迷茫、叛逆”的标签,这与关于90后的网络新闻报道框架有一定关系.本文对我国网络新闻关于90后的报道框架进行实证研究,并试图找出规避这一网络新闻报道框架产生负面影响的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新闻关于90后的报道框架,从报道倾向、报道议题、报道来源和报道手法入手,对与该新闻框架密切相关的因素展开分析.在样本选择上,为了保证样本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新浪网“爱问”搜索系统的“新闻搜索”中键入关键词“90后”,将时间段设定为2015年4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共检索到新闻报道345篇.除去主题不相关、内容重复的报道,最终得到213篇符合研究主题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12.
庹继光  蹇莉 《编辑之友》2018,(8):71-74,83
当下,许多科学家、优秀运动员等被媒体和网民塑造成网络红人.从以往的典型人物到如今的“网红”,媒体对于这些社会楷模的报道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形成了颠覆性的转型.文章分析了这一变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从榜样到“网红”都没有改变楷模的偶像地位,是公众人物报道与传播行为片面化、概念化产生的刻板印象,进而对社会楷模传播“网红化”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了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3.
刘勃宏 《今传媒》2013,(5):43-44
本文以网络媒体《新浪网》和《腾讯网》为例,分析了其在2011年以动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43篇文章的报道形式、篇幅、报道立场、新闻议题、议题的立场等类目,以期客观的呈现和分析网络媒体中的动画形象.  相似文献   

14.
王姗姗  魏星 《今传媒》2016,(12):160-161
近年来,各类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带有刻板印象的报道手法使受众对"豪车车主"这一群体产生消极认知.本文选取《凤凰网》《新京报》《半岛晨报》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这一阶段有关豪车交通事故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媒体对此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心理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同时,本文提出增强记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等以减少这类报道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8.
常慧 《东南传播》2012,(11):72-74
医生的媒介形象分析是对医生刻板印象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医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1年的《陕西日报》和《三秦都市报》这两份不同定位的报纸为例,分析医生在媒介中的形象。研究发现,对医生形象的报道主题单一化,报道不够全面客观,使得医生的媒介形象妖魔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央电视台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2009年至2014年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调查》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其报道内容与特定时期社会议题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