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工程实践,以高层建筑附建式纯地下室与主体间的沉降差控制为目标,论述嵌岩扩底灌注桩抗拔承载力的合理估算、纯地下室采用桩基应对整体抗浮不足的优化设计方法。工程实践证明,嵌岩扩底桩可显著提高单桩的抗拔承载力,其嵌岩段抗拔极限侧阻力的估算可参照承压嵌岩桩的方法,以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表达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并乘以抗拔折减系数来取值。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试验研究结果证明: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和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取值偏低,管桩的承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作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设计参数的取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建议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管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或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取值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针对锚杆在服役过程中承载力可能下降的问题,对红层地区某基坑工程开展多批次锚杆拉拔试验,得到了红层软岩锚杆的荷载-位移曲线(P-S曲线),揭示了红层软岩基坑锚杆抗拔承载力随时间衰减的特征。首先基于锚固体-岩土界面的三折线本构模型,推导出锚杆端部(锚头)的荷载-位移关系式;然后基于现场试验数据,采用鲸鱼优化算法进行计算参数反演,得到关系式的计算参数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红层软岩基坑锚杆抗拔承载力随时间衰减,且承载力衰减幅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并不收敛,荷载-位移关系式的计算参数也随时间变化:服役3年后,锚固界面极限强度降低了46.8%,侧摩阻力传递系数降低了60.6%,极限荷载下锚固体的脱黏段长度降低了16.7%,而极限剪切位移增加了36.9%;与服役近1年相比,锚杆抗拔承载力与计算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没有稳定趋势,因此对基坑支护结构延长使用年限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4.
根据某工程2根人工挖孔桩静载试验的结果,预测了桩的极限承载力,并根据侧阻力随荷载和位移增加的变化情况,证明了护壁的存在对侧阻力后期的发挥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说明目前设计时不计桩侧摩阻力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桩端及桩侧承载力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孔桩进入强度较好的风化岩以上岩土层时,不设护壁时的桩侧阻力相当可观,设计时应当考虑其桩侧阻力的贡献;如果设计扩大头将破坏其侧阻力的发挥,甚至会因桩端土层的软化而导致工程事故发生,造成工期延误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基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挖孔桩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孔德志  于洋  原华  王鑫 《中国科技论文》2024,(3):300-304+312
为了研究杂填土地基中螺杆桩竖向承载特性,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桩-土咬合机理,结合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螺纹段等效侧阻力增大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杂填土地基中螺杆桩单桩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螺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沉降曲线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塑性破坏3个阶段。根据模型试验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等效侧阻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总体上螺纹段等效侧阻力高于直杆段。当桩体达到极限承载力时,试验所得等效侧阻力扩大系数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大量的试验和数值分析表明,采用小扩展角度的扩底抗拔桩能大幅提高承载力。由于没有对桩身轴力进行量测,仅凭现有的试验成果无法深入认识扩大头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锥形扩底抗拔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采用数值方法模拟足尺试验,通过控制桩顶位移,研究承载力的关系曲线,确定相关计算参数,对扩大头扩径倍数、扩大头长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大楼2根无扩底人工挖孔桩灌注的静载试验,通过埋设在桩中不同土层位置的混凝土应变传感器在各级加载下所测得的数据,分析了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的发挥规律和桩的变形规律,研究了人工挖孔桩的承载特性和荷载传递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对嵌入软质岩有一定深度的人工挖孔桩,其桩的荷载传递性状呈现为摩擦桩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建议在人工挖孔桩设计前应对桩进行承载力试验,当桩端嵌入岩层一定深度时可不设计扩大头.  相似文献   

8.
结合汕头市凤东路澄海段工程项目,利用"二锚一"锚桩法对金樟路跨线桥多支型挤扩支盘桩试桩试验,以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施加荷载,对试桩的抗压、抗拔能力以及荷载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多支型结构与常见盘体结构在深厚软土地基中的承载特性。结果表明,多支结构能使试桩的支侧阻力发挥显著,抗拔承载能力成倍提高,在灌注过程中能有效降低孔底沉渣对桩体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根人工挖孔桩的静载试验 ,从埋于桩中不同层面的混凝土应变传感器和桩端压力传感器所获得的实测数据 ,分析了人工挖孔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竖向承载力性状。实测结果表明勘察报告提供的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偏小 ,说明人工挖孔桩按端承桩进行设计是不经济、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采用后注浆技术,明显增强单桩竖向承载力事实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把后注浆技术引用到桩基工程中,采取对桩端及桩侧实施压力注浆措施,解决桩底沉渣和桩侧泥膜影响桩基承载力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桩基承载力、缩短工期、减少工程造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预制桩静载试验实测资料,发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在试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说明沉桩施工对桩周土和桩端土层的挤密作用,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建议小桩径桩,根据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作为设计取值的依据,以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降低基础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三根静载试验桩的试验数据,采用载荷传递法,利用迭代计算方法,编制计算程序对三根试验桩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对三根试验桩的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获得两种不同类型的桩(嵌岩桩和非嵌岩桩)在载荷沉降变化趋势,桩身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分配,以及桩身轴力变化等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改进指-幂混合模型和不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对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基于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以组合模型的最小对数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求解最优加权系数,推导出最优加权几何平均组合预测模型,以提高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的置信度.选取2个典型锚杆拉拔工程实例(锚杆P-s曲线分别为缓变型和陡变型...  相似文献   

14.
以某沿海城市地铁车站结构为例,通过室内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计算单桩极限侧阻力,理论验算和MIDAS 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对比分析不同抗浮措施下车站结构底板位移、变形大小。 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法抗浮,车站底板竖向位移得到控制,但结构底板变形较大,底板水头高度为17.4 m 时,底板最大变形5.75 mm;抗浮锚杆和抗浮桩可有效减小结构底板变形,底板水头高度为17.4m 时,两种抗浮措施下底板最大变形分别为2.37 和2.04 mm;抗浮组合措施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抗浮效果明显,对结构变形控制较好;排水减压法基于减小结构水浮力原理抗浮,抗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改进指-幂混合模型和不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对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较差的问题,基于最优加权组合建模理论,以组合模型的最小对数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求解最优加权系数,推导出最优加权几何平均组合预测模型,以提高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预测精度的置信度.选取2个典型锚杆拉拔工程实例(锚杆P-s曲线分别为缓变型和陡变型)用以验证各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靠度.计算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不仅适合缓变型曲线,而且也适合陡变型曲线,其精度和可靠性均优于其他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等级划分为优秀,可作为锚杆抗拔承载力实测资料的一种有效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原位试验为基础,结合苏嘉杭高速公路具体土层结构、性质特点,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软土地区的砼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桩土相互作用、荷载的传递规律、桩土相对位移与桩侧摩阻力的关系,通过桩载试验资料对比,得出三维有限元法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近。在此基础上,根据侧摩阻力最大值发挥不同步这一特点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实质及荷载传递规律,提出一种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桩土相互作用及单桩承载力确定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的原位试验为基础,结合苏嘉杭高速公路具体土层结构、性质特点,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软土地区的砼灌注桩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仿真模拟,研究桩土相互作用、荷载的传递规律、桩土相对位移与桩侧摩阻力的关系,通过桩载试验资料对比,得出三维有限元法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近.在此基础上,根据侧摩阻力最大值发挥不同步这一特点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实质及荷载传递规律,提出一种新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某小区三幢住宅楼9根小截面静压预制桩静载试验成果分析,表明以侧阻力为主的摩擦型预制桩Q—s曲线呈双曲线的特征。采用斜率-倒数法对该小区静压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的取值偏低,其指标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坚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3):111-113
钻孔灌注桩存在固有的工艺缺陷--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问题,始终是制约单桩承载力和质量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研究所开发出桩底及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且在桩基工程应用中取得成功.为解决温州铁道大厦桩底沉渣及桩侧泥皮问题,提高桩端承载力,我们公司在浙江城建设计院的支持下,与中国建筑科学院地基所进行合作,大胆采用了桩端后注浆技术.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人工挖孔扩底桩的承载性质 ,讨论了桩身混凝土与承载力的相互关系 ,分析了人工挖孔桩混凝土护壁对桩身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并结合工程实例 ,对工程实践中人工挖孔桩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