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案”是由“文”和“案”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双音节合成词。据目前所知,它最早作为文档名词出现在东汉的《太平经》中,有公文、案卷之意。后期“文案”增加了指代文书档案官职、图书账册、文书档案工作等含义。“文案”一词自汉代出现后,除在元代和民国的使用频率略有下降外,其使用频率一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使用的高峰期,现代“文案”更是在各个阶层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二、词语略写法词语是语言的造句单位。话是一句一句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是用词语作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快写时,如能对词语进行略写,就(?)大大地提高书写速度。(一)双音节词略写1.由单音节词逐渐演变而成的双音节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倡导研究广播电视语言问题,并奉献给读者不少好文章。然而,释卷之后却每每觉得不太满足。思之再三,终于发现这“不满足”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讨论始终未能跳出“纯技术”的圈子。多年来,广播界的同仁们一直注重广播语言的技术问题,而且已经形成了整套的广播语言技术,诸如“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词”、“长句子改成短句子”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都属于实词的结构助词。在语言文字中它们经常附着在词和词组后面,帮助所附着的词和词组同别的词结合在一起。在口语里“的、地、得”都读轻声。如“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轻轻地呼喊”、“这首诗写得好”。在句子中,“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词大都是名词。例如:参观团来到了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笔者平日看报发现一些新闻报道用语有“画蛇添足”的错误,这是对一些词语的含义不甚了解所致. “关于学习雷锋的请示报告”:“请示”后面不能加上“报告”二字,因为“请示”和“报告”是两种不同的公文,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众多莘莘学子都考上了大学”:“莘莘学子”前面不能加“众多”二字,后面更不能加“们”,因为“莘莘”本身就是形容“众多”的,“莘莘学子”即指很多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反应”与“反映”,都是动词,读音也一样。但词义不同,用法也不同,不能混用。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反应”一词,除了物质受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外,我们常用的是“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如“妊娠反应”、“化学反应”、“他的演说得到的反应很好”等。“反映”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反  相似文献   

7.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8.
汉语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有严格的规律。就双音词的构造来说,每个词的音节排列都有固定的顺序,不能颠倒。例如,“汉语”“言行”“思想”“美妙”,都不能说成“语汉”“行言”想思”“妙美”。至于“相互”“直爽”“替代”“展开”,  相似文献   

9.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10.
报紙上的国际新聞里,經常可以看到“支持”和“拥护”这两个词儿。由于这两个词意思非常相近,又都是双音词,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值得注息。据古书記载“支持”(古代只用单个“支”字)是支撑、支架的意思。《左传》定元牟說:“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国语·越语》中有“皆知  相似文献   

11.
王思思 《大观周刊》2012,(29):35-36
邵武方言中的“誾”尾与北方方言中的“儿”尾相比.相同点在都可作名词词尾表示小义和亲昵义。不同点在:“褂’尾可以重叠形式附于名词后.表极极小和更亲昵的意味 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后带上“誾”尾可在句子中作状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少数单音节量词重叠后也可带上“誾”尾而副词化,表示“每一”、‘许多”的意思;大部分量词加上“誾”尾,表示用这个量词计量的事物形体上的小或数量上的少。  相似文献   

12.
音节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往往就是一个汉语音节(比如:跑pao、跳tiao、投tou等等)。徐世荣先生认为,汉语普通话语音的音节可以用“音量”来解释。他说,“音量”就是声音的强弱,普通话音节都是开头音量强,末尾音量弱。比如:nan(南)这个音节,虽然首尾音素都是n,但发音时前一个n音量强,后一个n音量却很弱。正是由于普通话音节的这一特点,所以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才不会把“皮袄”  相似文献   

13.
自从港台片打入大陆市场,使人们开了眼界:噢,原来港台片是这种风格——武打、言情、古装戏、生活片。总之,让大陆人多多少少对港台影视有了了解。这的确是件好事。然而也留下了后遗症,问题出在大陆人身上,就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影视歌星们不明不白地动辄就来个“好喜欢”之类的词,让人听着不伦不类不舒服。由于语言习惯等因素,用“好”字来修饰某些事物是港台人的习惯,张口就是什么“好难过”,“好温馨”,“好激动”,“好可爱”,“好厉害”、“好想你”,“好漂亮”,“好美丽”,“好讨厌”,“好……”一类的。以副词“好”来修饰形容词、动词表明一种程度,与之相类似的副词还有“很”、“特别”等。后两个词是大陆人表达的习惯,“很  相似文献   

14.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地说明了这两个词的用法, 以致: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①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前中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有的同志不注意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的细微差异,以致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 (1) “他这一习惯,非同小可,国家的几个万、几个亿,以致于党在人民中的威信都被“习惯”掉了。”  相似文献   

16.
“年青”与“年轻”都是形容词,词义相近,都是说明人的年龄。但也有区别。“年青”专指介乎少年和中年之间这一阶段,只能用于青年。而“年轻”用于年龄的比较。例如某甲今年七十岁,某乙今年六十岁,那我们可以说某乙比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播音员相互切磋技艺时,在播音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你播这篇感情没有转换,没有跟上内容的发展,这句话后面应有个感情转换的过程”;“这里你的感情转换分寸把握得不够准确”……。看来,“感情转换”一词已在播音工作者中通用,虽不知它出自谁口,始自何时,但它确能为播音员接受、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因此  相似文献   

18.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19.
三、禁用生造词汉语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写作时,尽可以选择、调动它来为我们的报道服务。但所选择调动的词汇,只能来源于词汇仓库,来源于长期的积累,而不能随意生造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词。别人都看不懂,何谈通俗? 生造词由来已久。大家都还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谈到的那一条:“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特别引了这一条,他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  相似文献   

20.
英文News(新闻)这个词,一般认为是“北”(North)、“东”(East)、“西”(West)、“南”(South)的缩写连接成的,其实此词来源甚古。早在十四、五世纪,这个词的写法有好几种:newes、newis和newys等,它们的拼法虽不同,读音却一样(都念两个音节)。在中古时代的拉丁文中,这个词的单数形成是nova,复数是novum。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