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它是造成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常常称它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生活中的魔术大师,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西方的编辑和记者是非常重视运用幽默手法的,以致于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写一篇报道而又没有找到幽默的材料,那就说明你这篇报道现在还不值得写”.这话虽然有些言之过甚,但它显示了西方记者和编辑对幽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笔墨官司困扰着新闻界。一向被视为“无冕之王”的老记们,屡屡被推向被告席,且大多又以败诉而告终。先前,新闻官司多半是以失实报道引起单纯的名誉纠纷案,如今,你写批评报道,有人告你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你写“抬轿子”文章,人家也同样告你侵权。甚至一篇杂谈,一篇随感,一篇内参,一张街头抓拍的老年晨练照片,也可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以至弄得那些潇洒的“老记”们不得不“顾左右而言它”。  相似文献   

3.
全国性大选是一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于大选的报道是重要的政局报道。一般的大选报道是把参选情况、选举结果等写出来就可以了。但《你能如此吗?》这篇关于马来西亚大选的报道不仅写出了“怎么样”,而且回答了“为什么”,把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你能如此吗?》写了马哈蒂尔对大选的重视和他领导的国民阵线在大选中“获得了马来西亚38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绝对性胜利”,写了马哈蒂尔与“新闻界、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笔墨官司困扰着新闻界。一向被视为“无冕之王”的老记们,屡屡被推向被告席,且大多又以败诉而告终。先前,新闻官司多半是以失实报道引起单纯的名誉纠纷案,如今,你写批评报道,有人告你侵犯了人家的名誉权和隐私权,你写“抬轿子”文章,人家也同样告你侵权。甚至一篇杂谈,一篇随感,一篇内参,一张街头抓拍的老年人晨练照片,也可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新闻官司,以至弄得那些潇洒的“老记”们  相似文献   

5.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6.
编辑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实交代:这个标题是抄著名漫画家方成的。方成称之为“编辑的幽默”的一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所说的“编辑的幽默”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下不敢改变,依样“拿来”一用。有家报纸的青年编辑约方成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方成按时交稿。编辑按时发表。只是改动太大,引发了一连串的“幽默”故事。方成很细心。他  相似文献   

7.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8.
第四种“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所谓“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是指手上正写一篇稿件的同时,着手采访另一篇报道。在手上写一篇稿件和正进行采访第二篇报道的同时,又为第三篇报道准备好新闻线索和题材。这样一环套一环的采访和写作,形成了“连续作业”,记者(通讯员)如能这样工作,自然是工作效率高。运用“连续作业”式采访方法,必须克服“单打一”。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般是“单打一”。写完一篇稿件,才考虑另一篇报道的主题,然后寻找新闻线索和报道题材再进行新的采访。这种“单打一”的采访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有时因为报道思想不明确,或者是手  相似文献   

9.
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选出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而且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角度而言 ,这是邓小平同志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开端和体现。作为新华社记者 ,从我采访党的十三大开始 ,就酝酿写一篇反映这方面改革的报道 ,到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我又在会上采访 ,并把写篇这方面报道的想法报告了杨尚昆、薄一波同志 ,他们两位老人家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薄一波同志说 :“你这个想法非常好 ,你们新闻界是得要有一篇反映邓小平同志带头不搞领导职务终身制的重头报道 ,就由你来写吧。”他还陆续…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18日至20日.湖北日报一板推出“武汉南部新经济带描画”系列报道。与传统系列报道不同的是,这组报道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悍.3篇合计2100字,仅相当于某些长篇系列报道中的一篇,甚至比一篇更短。报道甫一见报,即赢得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人们认为:“这是一组开眼界的报道。”“好看好读,我们面前是一幅幅画面。”“原来系列报道可以这样写。”  相似文献   

11.
11月23日的北京各大报都以头版極为显著的篇幅,刊載了“中央国家机关轉入整風第三阶段后鳴放达到普遍高潮”的重要新聞。这是新华社記者宮策写的一篇报道。应該說,这篇新聞在新华社有关偉大全民整風运动第三阶段的报道中,是一篇写得比较出色的新聞。我所以說这篇报道写得比較出色,不仅是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中央国家机关整風运动的进展情况,反映了运动的規模和声势,指出了运动进一步开展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以無可辯駁的典型事例,以及高度概括的笔法,把整風运动中的领导决心和坚决依靠群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深刻地反映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幽默,是一个外来译音词(humour),英语中“humour”的意思是“会心的微笑”、“非低级趣味的、只可意会的诙谐”。幽默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法国作家萧伯纳曾高度评价幽默的作用,他说:“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语言中的幽默更为重要。那些以幽默风格见长的主持人都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像王刚幽默中的张扬感,窦文涛幽默中的自由度,李咏幽默中的煽动性,刘仪伟幽默中的椒盐味都给观众留下一个个快乐的瞬间和值得回味的画面。  相似文献   

13.
马国亮  流甄 《出版参考》2004,(12):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社团组织中,有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大学生记者团。 提起这个记者团,该院的不少师生员工对她称赞不已。有的说它是学院通讯报道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有的说它是活跃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土记者”;而学院领导则誉称它为“素质教育中绽放的花朵”。 当你展开《郑州航院报》阅读时,你总会看到署有“大学生记者XXX”字样的文章。那一篇篇记述着郑州航院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教学、科研的新成果,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毕业生分配就…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一位同志兴高彩烈地来找我:“小孟,这篇报道看了没有?你看人家写得多好呀!”我接过一瞅,原来是1987年10月11日《河南日报》二版登载的成海、李瑟二人合写的消息《“冒富大叔”吴天喜张贴文明经商告示》,文中不少地方还被这位同志用红笔勾了红道儿。“有眼力!”我不由称赞这位门外汉。其实,我早就被这篇消息吸住了,反复研读之后又把它剪贴到存报册子里。这篇消息报道了镇平县经营清真冷冻厂的个体户吴天喜经营讲信誉,不坑人骗钱的事儿。事情虽平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9.
“领导上班开会,群众下班看会。”对这句话,我初听不解其意。后细细琢磨,才明白这是群众对领导机关开会过多、新闻机关报道会议过多的一种辛辣的批评。事也凑巧,年前,碰到一位给领导同志当秘书的朋友,寒暄时,我问道:“近来忙吗?”答曰:“忙啊,每天少不了要给首长写一、两篇讲话稿。”朋友反问:“你如何?”我说:“彼此彼此,你忙着写  相似文献   

20.
辛文 《新闻与写作》2005,(10):38-38
所谓多面式报道是指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而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