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付启凤 《青海教育》2010,(12):21-21
叶澜先生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化的一种事业。”而语文教学是学生生命化意义建构的平台,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以其学科特色及地位性质,毫无疑义地承担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养成任务,是学生由混沌转向明朗,由单一转向多元,由朴素转向丰富的重要媒介。笔者认为,要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让语文课堂开满生命之花。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应以“生命人”为起点,也应以“生命人”为归宿。语文教育不仅“教生命”,而且要通过“有生命地教”来“教生命”。语文教育应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源,帮助学生构建精神家园,激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工作了十三个年头的年轻班主任。如果问问我的同仁们:成功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意义、价值、目标何在?我们究竟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被时代大潮席卷至风口浪尖的我们的“本”在哪里?抱着对教育事业最初的激情与梦想。在每日繁杂琐碎的工作中磨蚀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的激情、梦想是否还在?不知在我们这个团队中辛苦着、奋斗着的同仁们会作出怎样的回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2001年“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大会上,确定了“以人为本,敬业奉献”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重要提升,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突破。“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础,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作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我将围绕“人·生活·生命·生成”来谈对“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的理解。人过去,我们一谈到“师德”建设,就与制定规章制度,倡导职业用语,设立违规高压线等挂起钩来,“师德”成了规范教师、约束教师的“紧箍咒…  相似文献   

5.
“科技以人为本”这则诺基亚手机的广告语已深入人心。同样教育也应该以人为本。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活的教育”,我们教的是活的人,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是活的人。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育德”的付出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落差,甚至零效应,负效应?学生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当今各国基础教育的共同取向,其理论依据是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将教育的重心位移到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格的尊重上来,这是教育理念的伟大进步。然而,许多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成为我们的思想,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工具。环顾我们的校园,“以人为本”已经泛滥成一种随处呼喊的口号,成为一种随处张贴的标签,那么,如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7.
周庆锋 《小学教学研究》2010,(12):118-119,121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感受幸福、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幸福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9.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生发展,这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我们通潭路小学正是信守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提出“以人为本,关注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需要“活”的教育,需要教“活生生”的人的教育,需要把人教“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代需要“活”的教育,需要教“活生生”的人的教育,需要把人教“活”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解决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及“怎样”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沈旎 《河北教育》2007,(12):35-37
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教材?课堂?分数?还是名次?教育如何"以人为本"?如果能够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核心,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被理解为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  相似文献   

15.
当前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领域都在讨论科学发展观问题。我认为,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比其他领域更应该关注这一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的不应该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性的、单向度的人,也不应该是抽象的、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化教育观是最大的教育观,而“润泽生命”应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改革,关键要以“关注生命,以人为本”基本观点,全面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主体、民主师生关系,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改变教育方法,采取抓“隐性教育,构建自我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德育对话”三大措施进行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时代在发展,人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地变化。教师要掌握新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用切合实际的新思想去教育学生。新的课程已经改革了品德教育的内容,其内容是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总之,教师的工作重点从重育智轻育人转移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基本的教育观念。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对合理把握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的尺度进行了初步探析,并对如何实现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