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2.
有幸数次聆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和讲座,在感受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同时,被于老师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所启发:课堂教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告诉,二是启发,三是唤醒。告诉是最低层次的教学,最高层次的教学应该是唤醒!那么,如何唤醒呢?从于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启发,认为应从三方面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初读,学生表达了初步感受后),咀嚼涵泳,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4.
又见于永正,还是那位亲切、睿智、幽默的教学艺术大师于永正。深秋时节,金桂飘香。在古都南京,由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如期举行,于永正老师应邀讲课。让笔者感慨的不仅是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还有他高效的工作节奏以及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待、对《小学教学》杂志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 课前预热,自然导入 师:我姓于,叫于永正,山东莱阳人。听到我说我是今天上课老师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6.
开学初,于永正老师将来本地讲学,地点就设在我校,领导安排我班的学生配合于老师上一节作文课。上课了,我和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走进了于老师用微笑和诙谐营造成的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在整个教学中,会场里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两节课下来,我沉浸其中,听课笔记上竟未着一字,但于老师那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幽默的谈吐、儒雅的风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磨灭。于老师以“趣”字贯穿教学始终。这是一节描写人物的作文课,于老师构思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地出示挂图,或者让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人物,而是首…  相似文献   

7.
包宇 《云南教育》2005,(26):18-19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当首推的是“重情趣”。情趣者,感情趣味也。教学设计要有情趣,课堂组织教学也要有情趣,情与趣是个统一体,趣味是师生情的一种睿智的幽默的外显形式;师生情是趣味的前提和内涵。无情无以为趣,无趣无以见情。从重情趣的角度来审视于永正老师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鸟语》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可知大师的匠心独运,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8.
近来欣赏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几节阅读教学课。于老师在教学中语言诙谐幽默.机智迭出,教学形式生动多样.他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是令人折服。特别是在指导阅读教学中,他那将错就错、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更是值得品味。下面撷取他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教学讲究有效的“咬文嚼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抓住了一两个关键的词语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却是非常有讲究的事情,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把词语在参考书上或是字典上的解释照搬、照抄、照背、照默,其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转眼即逝,更谈不上活学活用了。笔者最近在留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时,发现于老师在“咬文嚼字”时不但讲究艺术,而且注重实效,择其一二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0.
中等个儿,头发花白,带一副近视镜。朴素、儒雅、谦恭,年过花甲而精神矍铄。——眼前这位慈祥的长者就是于永正,在小学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于永正,名字在各种语文教学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于永正。  相似文献   

11.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一直以"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陈年佳酿时间愈久愈觉得醇香,视野越开阔就越感觉到于老师的课大气、厚实。现从于老师近日到砀山师范附小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中采撷几个片段,感受他如何围绕语言训练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并从中领略大师独特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吴怀林 《江西教育》2004,(10):43-43
最近,笔者到广州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五重教学”艺术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3.
王燕 《山东教育》2008,(6):28-29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特级教师于永正就在《山东教育》上撰文讲过“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手段和桥梁”。在新课改的今天于老师仍然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4.
仔细捧读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训练案例,我被于老师精心的设计、独到的情境创设深深触动了。遵照“课标”要求,结合对名师课案的学习、体会、借鉴,我在《交流物品,谈感受》中对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15.
在太原参加全国教育名家山西片区活动,席间恰有杂志编辑向于永正老师约稿,说是要做一个专刊介绍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先生面带着一贯的微笑对我说:"小何,你写一篇吧。题目就叫《我眼中的于永正》。你是搞作文教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讲课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就像是听相声,小品一样开心,这是为什么呢?这充分说明听于永正老师的讲课是在进行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注意体现语文教学的美的魅力,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让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提高语文素养。我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美感,做了一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观摩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精品示范课《月光曲》,又一次被于老师那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折服,尤其是对于老师“蹲着板书”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8.
在庆祝袁瑢老师80寿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贾志敏四位著名特级教师联袂登台,共同献上了一席语文教学的盛宴。他们以其丰厚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把小学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们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使听课者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充分领略了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前几日,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两节课《七颗钻石》,觉得不过瘾,又借来了相关的教学录像带,一遍一遍地看,品,揣摩,反思。于老师的课平淡自然,清新朴实,平凡质朴中让人触摸到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真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20.
沈鸣 《江苏教育》2000,(9):46-47
听于永正老师上课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尤其是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更是独具匠心,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凡是听过于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